法国学者加卢佐:在消费社会,人们在消费什么?

商品在社会中运动,在人们“同与不同”的游戏中被一次次激活。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评论区参与互动有机会赢得赠书

美国艺术家凯瑟琳·瑞恩讽刺无节制的消费文化的作品《腐烂的葡萄》(2020),作品外观是腐烂的巨型葡萄,主要材料是紫水晶、玛瑙、石榴石、黄铁矿、黝帘石、虎眼石、绿松石、黑曜石、石英、亚马逊石、流纹石、方解石、达尔马提亚碧玉等20多种宝石、矿物。 (资料图/图)

人类社会从未如此程度地为消费所定义,而这不过是近两百年内发生的事。

两百多年以前,全球还是一个“巨型的农业社会”时,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社群,依靠简单的生产工具制造生活所需品,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是一体化的,产品的流通受限于特定的社群和空间。如今,人们将信任让渡给遥远而神秘的大型工业体系,无从感知那些装在超市冷藏柜里的盒装猪肉香肠,经历了怎样的繁育、屠宰和加工流程;也不了解所购买的电子产品到手前,经过了多少道细致而繁琐的工序。

“五花八门的市场媒介已经把生产和消费远远分开了。”消费文化研究者加卢佐说,在现代市场中,消费成了一件梦幻、抽象、脱离了物质具体性的行为。

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取决于产品成分。“我们并不深究买来清洁瓷砖的产品是白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我们在乎的是这种产品强大的清洁力在媒体上是如何广受赞誉的。”在加卢佐看来,符号和品牌资本的介入,可以使成本仅几美分的衣服卖出几百美元的高价;一瓶再寻常不过的水,因为品牌的魔力,能达成数十倍的价格跃升。

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社会曾像“巨型生物链”一样遵从着一种“天定”的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贵族天然享有最高标准的消费权利。等级社会崩塌之后,“贵族感不再是天定的,而成为一种阶级标志,可以被购买、被获得”。

“消费行为不能被简单地看作购买一件功能物品的行为,而是要看到其在社会化方面的作用,购买的物品当然具备了一些功能,但同时也可以使它的主人进入某种角色。”加卢佐认为,消费实际上成为一种放置于集体中的“通用代码”和“定位系统”,用来揭示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资产阶级不断地通过所拥有的物品来证明自己,通过物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带动整个社会投入其中。在这种基于能力和品位的社会竞争下,人们过度追求靠真实的物品来证明自己、彰显自己,这样的竞争传递着大量的物品、符号和行为。”加卢佐在其著作《制造消费者》中写道,“看似是人们选择着商品,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着一种集体的社会逻辑……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他所属的阶级。”

这构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人们在消费社会中无休止地追捧、摒弃、再追捧某些商品,追寻其背后的符号意义。加卢佐下了一个判断:1960年之后,一切关于消费和商业的社会的“新发展”都不过是在重复和放大过去几十年早已发生的现象。

2022年7月,围绕消费文化,《制造消费者》作者、法国让·莫奈大学讲师安东尼·加卢佐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安东尼·加卢佐。 (受访者供图/图)

消费两百年,那些变与不变

南方周末:你在书中回顾了19到20世纪欧洲和北美的消费主义历史,其中,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