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英:从小伙计到亚洲珠宝大师

这一次登场,他又跨界成为雕塑艺术家。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青海

责任编辑:雨僧

陈世英在《图腾》展览现场,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

当67岁的陈世英走过香港那些挤挤挨挨的旧式房屋,仰头望去,看见熟悉的“走火通道”(消防通道),就会想起他的第一个工作室:在6层楼的“走火通道”上,那里放着他执业以来的全部家当:一台雕刻机,几把工具,两块石头。白天通道无人,他得以把工作台面支起来,晚上,这些家当就被收置进厨房。

那时候他不会想到,未来他会携带着他设计制作的价值2.3亿欧元的顶级珠宝出现在法国巴黎古董珠宝双年展上,并成为唯一一个多次受邀参加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的亚洲珠宝大师,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个华人珠宝雕刻家,不会想到他的个人作品集《梦光水》会获得美国印刷大奖最高荣誉班尼金奖( Benny Award) ,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从珠宝设计跨界成为当代艺术家。他的大型雕塑个展《图腾》,此刻正在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建筑Fondaco Marcello中展出。

陈世英个展《图腾》展览现场,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

那个“可怕的中国人”什么都会

陈世英在国际珠宝舞台亮相频仍,提起他,老外有时会说,那个“可怕的中国人”。

高级定制珠宝是欧洲人的天下,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世界顶级的珠宝展会上,少有中国珠宝商的身影,连亚洲品牌亦不多见。有人好奇问陈世英,我们这里大多数珠宝品牌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你呢?陈世英说,我有五千年文明。

长期繁荣发展让欧洲珠宝工业有着严格的质量品控,和精细化的技术分工,外国人会问陈世英:你到底是抛光镶嵌师?还是宝石切割师?是设计师,还是雕刻师呢,“可怕的中国人”回答道:我什么都是。阴雕、阳雕、线雕、浮雕、内雕、镶嵌、润光……他几乎一个人吊打珠宝工业流水线上的所有工种。

什么都会,在一开始,只是生存的必须。刚刚自立门户的时候,他常常几个月都卖不出一件作品,有家公司找到他,问他:陈世英啊你识唔识雕cameo(浮雕宝石)啊?

在此之前,他学的都是单体圆雕,中国传统图式,观音或者关公,而且都是雕不透光材料,西洋cameo更是见都没见过,但为了吃饭,也硬着头皮接下来。“我说好吧,我会雕的。”领了松石材料回去,他便连夜练习,之前掌握的圆雕比例几乎失效,下刀的刀法也不同了,不断揣摩要如何改变,才能适应有限的厚度,最终实现浮雕的立体感。

“花了很长的时间,最终做出来了,这个老板非常开心,就开始出售,结果卖得非常好,几个月之后,突然间老板找我,他说你马上回来!当时我在澳门,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只好赶半夜3点钟的大船,开了三个多小时,清晨7点多返到香港,老板的店还没开门,就在那边等。9:30老板来了,一开门进去,我看见桌子上面,摆的都是我过去4个月卖掉的东西,统统被退回来了。我心里就好像一个大石头压住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

老板倒很客气,见他清晨赶来,忙让手下人去买猪扒包给他当早饭,还叫买瓶汽水给他喝。陈世英心中忐忑:都退货了,为什么还待我这么好?

等他吃喝完,老板笑眯眯地开了口,说藏家非常欣赏他的作品,这批东西回来,是专门请他在上面补刻一个签名。“听到这里,我的心才算安落了。”

最初的签名是中英文双语:陈世英、Wallace Chan。客户却跟他商量说,能不能不要签中文名,Wallace Chan也最好把Chan 这个姓氏拿掉。陈世英感到奇怪,中文名不签可以理解,毕竟出口海外,外国客人看不懂汉字,但为什么英文名里连Chan也不要呢?客户说,只签Wallace就好,因为Chan这个姓一看就很像中国人。

“可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啊!”

意识方块(胸针),彩钻、蓝宝石、珍珠、蛋白石、紫水晶、蓝水晶、黄水晶、青金石、翠榴石、世英陶瓷、钛金属

香港的第一夜睡在浴缸里

陈世英祖籍福建,5岁的时候,父母带着他和几个姐弟去往香港投奔亲戚,住在婆婆家。到了香港的第一夜,婆婆安排给陈世英的睡榻,是在走道上洗手间里的浴缸。“连块板都没有,就直接睡在洗澡盆里。”

颠沛流离的香港第一夜给陈世英留下了强烈印象,让他意识到,此处生存极为不易,必须学会随遇而安。

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找不到工作机会,也无法看到未来,一家人在困苦中勉力求生。陈世英从很小就要做一些零工来补贴家用,可能因为有一双巧手,打毛线、穿塑胶花,这些女孩子做的活计,他也做得很好。直到11岁,才有机会接受教育,父母找到一家没有正式牌照的学校,收费极廉,送他去读书认字。

“那个是五层楼高的天台小学,天台的楼下是一个菜市场,屋顶天台就是我们的学堂,学校用一块黑板隔开两个房间,两个班的同学同时上课,老师讲的话、黑板上面的写字,互相都能听到,隔壁在念书,我们也在念书的话,大家就都很吵,加上楼下小贩的叫卖声。那时我广东话也听不清楚,根本看不清黑板上写了什么,白蒙蒙一片,我以为其他同学都跟我一样看不清,不知道自己已经近视。我每天在学校发白日梦,没办法集中精神。”

读书之路走不通,16岁的时候,陈世英由叔叔做担保人,送到一家雕刻工坊里去当学徒。旧时手工师徒关系还延续着老传统,学徒工资微薄,不够吃穿,师父管午饭晚饭两餐,徒弟便也要在人身上依附于师父。二十多个师兄弟之间,是强烈的竞争关系,虎视眈眈互相提防,生怕谁偷学了本事,谁更得宠于师父。

“讲起来是学本事,但主要是学习怎么伺候师父,师父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打酱油、买菜、扫地、吃完饭后洗碗,师父出门,鞍前马后地陪侍……都是徒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