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林谭滢 学校: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林谭滢

学校: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世界不是一个光滑无瑕的平面,它处处粗糙,处处充满摩擦。但是,世界又似是一个平面,人是点、事是线,世事间,有相交、有异面。万物有灵,时刻变幻,世界从来就不只有一个模样。有人在幸福的大环境下面对苦难,亦有人在悲惨世界中获得幸福。事物的矛盾性从来如是。而今,我凭借着浅薄的认知,从《悲惨世界》出发,去探寻——在悲惨世界中,幸福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

因为偷了一个面包,冉·阿让被判处了五年徒刑。他无法忍受当苦役犯的艰苦生活,数次越狱,结果,却徒增了十四年的苦役。我们可以将其“越狱”的行为称作“对命运的反抗”,但个人无谓的挣扎,在法律面前总是可笑的。课本上讲,法律的出现是一种进步,但是它却忽略了,残酷的法律对于人的迫害性。十九年,书中一笔带过,但对于冉·阿让来说,那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修炼”。入狱十九年,他变得凶狠、残忍,像一头狼,活得强大,却也苟且。

站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历史舞台上,我们看着两百多年前的故事,有触动,亦有不解。苦难在下沉,幸福在迷失,错的到底是谁?也许,一句对错并不能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威严狠厉的沙威,难道他就是“邪恶”的代表?不,他只是残酷的法律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如今的我们,一眼便知那些所谓的法律条例是多么荒谬,但是以此为由来苛责沙威,未免也有些欠妥。因为,恰如一个时代的崛起,绝非是个体力量所致——悲惨世界,也绝非沙威一人的手笔。然,或有人言:如此一来,受到残酷法律迫害的苦难者,便无从“申冤”。实际上,古往今来,更多的人更愿意将目光投注到“改变世界,寻找幸福”上,而非什么“申冤”。当然,如果沙威能多一分宽容,少一分严厉,多一分信任,少一分猜疑,如果他能早一点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那么,冉·阿让的改变,或许能带给他惊喜。宽以待人,才能触摸到人性的柔软——这是悲惨世界中的一种幸福。

这是一个冷漠的世界。

出狱后,“苦役犯”的标签时时刻刻提醒着冉·阿让,也提醒着每一个他所求助的人。生活教会他冷漠,他便冷漠待人。最终,战胜这匹“恶狼”的,不是更凶残的洪水猛兽,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善良与温暖。“世间万事,总是知易行难,正如知恶易,改恶难;知善易,行善难。”的确,人们常常会在苦难的浸泡中失去与生活背水一战的勇气和毅力,在艰难的生存中忘记自己曾经惜之如命的初心。

每个人的命运仿佛都与各种各样的“九九八十一难”环环相扣,所幸,冉·阿让遇到了真诚的善良,等来了温暖的幸福。这世间,远离他整整十九年的美好,如期而至。令人感慨的是,冉·阿让将他收获的善意,悉数回馈给了不计其数的苦难者。他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冷漠,却在收到温暖的馈赠后,创造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好,给予世界。对善意心存感激,对美好满怀期待——这也是悲惨世界中的一种幸福。

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悲惨世界》中的芳汀,是弱势群体、底层人民的代表。她悔恨被辜负的青春,但却不允许自己自怨自艾。她想通过勤劳的双手,为女儿换取一个快乐成长的机会,然而,命运多舛,芳汀终是没能如愿。一个母亲,倾注毕生心血,想给女儿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却不得已成为了社会的笑柄。

人类的良知自古有之,只有社会治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类才有可能,以道德为底线,而不是以法律为底线,来要求自己。在这个残酷而冷漠的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苦难者期待着,见证这个世界的改变。

化残酷为慈悲,化冷漠为热情,化不公为平等……我们在这条路上,任重道远,而它的尽头,是人类毕生的追求——一份纯粹的幸福。

读懂苦难,读懂幸福。一生都在反抗,一生都在坚守。

这便是我的答案。

愿你我,历经种种,依旧能留住一份幸福——赠予人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