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身圣:探析唐三藏文人形象的独创性|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吴梦然 学校: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吴梦然

学校: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廖苏苏

唐三藏是西天取经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他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一个真正的人,他真的像看起来那么无能吗?他不同于孙悟空的神话式英雄,而是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典型文人形象的浓缩和夸张。同时他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是西天取经的绝佳领导者,只有以他为核心才能有师徒五人的聚合,有各方组成的大集体,这就是金钱和权力所控制的团队与拥有统一信念和目标的集体的不同。

与几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人如其面,恭谦儒雅,吃相不似猪八戒“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素。”看去不像孙悟空“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额下无须有绿莎。”遇见谁都不会像沙僧一般嚷“拿住消停剁鲊酱”虽然每每道:“弟子乃东土大唐奉圣旨往西天拜活佛求真经者”但不仗此名头行事,对于被徒弟唬住的人也总是耐心解释:他们“相貌丑陋点,但心地善良”。我国古代的文人多数亦是如此儒雅。

唐僧在西天取经中屡屡命悬一线,全靠徒弟和各路神仙的相助才能脱险的形象和对于佛法那种虔诚的痴迷相结合,未免有些可笑,我们总希望唐僧的能力能够对应他的理想,希望他是另外一个神话英雄。然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缺乏拥有伟大理想的文人,其中一些也有一定能力,但和他们的理想相去甚远。文人中选择从政治上着手实现理想的占大多,但奈何古代选官制度严格,能作出改变的官职更是难得,唐僧的“懦弱”,是中国文人的共性。即使是王安石已经成为宰相的时候,他和他的理想“矫世变俗”依旧隔了一整个封建的制度。唐僧的理想是西天的极乐世界,吴承恩为他安排的是“出世”的路,即文人们无法改变社会而想要隐世不见世间丑恶。佛祖在悟空前来质问空白真经时说:“泼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这可见极乐世界的虚伪,代表着即使隐世也无法逃脱世俗的丑恶的悲哀。

唐僧对于西天取经有一种万死不辞的执着,那是十万八千里的路,九九八十一难,十四个寒暑的始终如一。这样的执着在历代文人的悲剧上体现尤为深刻,王安石变法失败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说是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真实历史上的玄奘几乎是孤身一人走过“莫贺延碛,长八百馀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荒漠戈壁,哪怕他是“偷渡”而出,可能永远都回不到大唐。理想对于中国古代典型文人来说,就是一生不变的至高追求,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就没有了人生意义。

吴承恩生的是“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他也满怀理想,他也才华横溢,但官场的势利,统治者用人不善,导致他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西游记里各路神佛只不过是人间统治秩序的写照。作者借其对天宫和极乐世界的描绘,来揭露人间社会封建统治秩序黑暗现象的本质。玉皇大帝苛政残酷,昏庸无能,对于以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冒充丘国国王的妖怪,他视而不见,而对摔破了玻璃盏的“卷帘大将”,却将让其入尘世万箭穿心。偌大一个天宫,手下有十万天兵天将,却挡不住石猴子的一条金箍棒。

正因为现实中文人的理想不得已实现,所以作者才让唐僧即使那么无能,但只要始终秉持着信念,每次总能化险为夷。文人的悲哀是无法心平气和地对现实丑恶视而不见又无法改变丑恶现实,作者笔下无能的唐僧能够取得真经也许是作者的一种寄托,他希冀只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总能度过难关,最终成功。

《西游记》中后期的取经路上,似乎孙悟空才是这场取经事业的主导者,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唐僧这样一个僧人作为“师傅”呢?即使他是金蝉子的十世转世,如今也仅仅是大唐一个小有名气的僧人而已,又凭什么领导齐天大圣,天篷元帅,卷帘大将和龙太子呢?我想这是因为他对于佛法有着其余四人所没有的虔诚,其余几人都是为了到达西天之后的奖赏,比如孙悟空的自由,猪悟能沙悟净的职位,小白龙的赦免,只有唐僧从一开始就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才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几个徒弟产生对于取经的信念。

一开始的孙悟空几人,原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让他们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迂腐和尚打下手简直是不可接受,因此孙悟空三番两次出走,猪八戒闹分行李,谁都不服气。

一开始,孙悟空等人就被告知了护送唐僧到西天之后可以得到的奖赏,但显然有人不当回事,比如孙悟空就认为自己如今回山逍遥也无人可拦,于是观音只好用紧箍咒束缚了“泼猴”。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样不是也可以管束他们吗?要唐僧有何用?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还是齐天大圣的时候多么威风,那花果山上一众猴子猴孙,方圆百里皆是他的拜把子兄弟,这完全是一个以暴力组合而成的集团,其中的奖励惩罚机制分明,但是孙悟空一去呢?当时四万七千群妖,如今老者小者只有千把,被二郎神烧杀的,散去的,饿死的……牛魔王是可以和孙悟空匹敌的人物,但是最后红孩儿和牛魔王被收服,小妾被猪八戒一耙打死。江湖义气的联系不会牢靠。当年司马懿抓住了一个蜀国小兵,他便问那小兵诸葛亮平日作为,小兵知无不言。如果仅仅靠着这样的领导,那么西天取经注定失败。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在奖励和惩罚之外的统治,对孙悟空来说,促使他在三打白骨精被师傅驱逐之后还放心不下师傅返回,围着师傅磕头的并不是紧箍咒,而是唐僧遇见诸多险难却始终如一的向着西天,渐渐有所感触,被唐僧潜移默化的影响。唐僧之所以能够成为这场取经事业绝佳的领导者就是因为无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到这个队伍,无论是被逼迫留下还是被诱惑留下,他都可以以自己的虔诚感化他们,使得这个队伍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理想的集体。包括取经路上的大小神仙都成了一个大的集体的一部分。

孙悟空的猴子猴孙已经散去,梁山起义最终失败,但取经师徒几人都修成了正果,也悟到了人生。是唐僧对徒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作风甚至于改变他们的人生观点和精神。而正是这样统一目标理想的集体,才能够办到权力管理所做不到的事。

唐僧在西游记中,确实是一个不突出的角色,他身上有作者人生不如意后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共性的思考,一种希冀。同时在西游记中,唐僧也是取经事业的绝佳领导者,因为信念,虔诚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潜移默化影响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让这个集体无比牢靠。他不神话,但足够真实,他告诉我们关于理想的态度,以及能够达成的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