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内心,救赎重生——读《追风筝的人》有感|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朱子悦 学校: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朱子悦

学校: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指导老师:殷方凯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时间线跨越了近三十年,横亘了阿富汗和美国两个国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一家主仆三代人之间的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与父亲有着及其相似的地方,父子两人都曾经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犯下过不可饶想的罪恶,两代人也因此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走上了自己的救赎之路。而不同之处在最终只有儿子阿米尔完成了真正的救赎,这也让我们窥见了获得救赎的真正力量是什么。

两代人犯下的罪恶

一、父亲的罪恶

阿米尔的父亲在书中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也是主人公阿米尔心中最为祟拜的偶像。他外形高大,富有威严,无论在哪里都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他热情宽厚,好善乐施,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他对待家中的仆人阿里及其儿子哈桑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他与身份卑贱的阿里情同手足,他教导儿子阿米尔也要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哈桑。父亲会在哈桑每年生日时送他礼物,还特意找医生治好了哈桑的兔唇,当得知哈桑偷了阿米尔手表时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原谅。

但就是这样一位完美的父亲,却至死都在隐藏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曾经对阿里犯下过巨大的罪恶,他在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久与阿里的老婆偷情,生下了哈桑这个私生子。后来父亲带着阿米尔从阿富汗逃难到美国,也一直隐瞒着这一罪恶,直到去世都没有坦白哈桑真正的身份。

父亲之所以会犯下如此巨大的罪恶,一方面跟自己的道德操守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阿富汗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父亲是普什图族人,在阿富汗属于贵族阶层,习惯于接受和施舍。阿里是哈扎拉人,这个种族在阿富汗处于卑贱的底层,阿里和哈桑都对主人无比忠诚,甚至原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父亲表面上对待阿里很亲近,骨子里却深深地刻着等级制度、种族歧视的烙印,所以,在妻子去世后霸占阿里的老婆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生下哈桑后,他却因顾忌自己的社会声誉始终隐瞒着哈桑的身份。

二、儿子的罪恶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在一块长大,喝的还是同一个乳母的奶。阿里曾经提醒过他们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阿米尔和哈桑平时就像真的兄弟一样,同吃同住同玩要。

但这种亲密的关系却被一场风筝比赛打破了。

阿米尔在父亲眼中,一直都是个懦弱、胆小,缺少男子气概的孩子。为了引起父亲的重视,他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赢得那场风筝比赛。忠诚的哈桑为了帮主人达成愿望,拼尽全力地去追逐风筝,却在一条巷道遭到了恶霸阿塞夫的凌辱。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不敢为哈桑挺身而出,懦弱地选择了逃跑。哈桑最终还是帮阿米尔带回了风筝,阿米尔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父亲的重视和宠爱。哈桑一如既往地对阿米尔真诚地奉献着,但这种忠诚不但没有感动阿米尔,反而更加增添了阿米尔的负罪感,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自然地面对哈桑,更无法面对自己胆小、懦弱的内心。最终在阿米尔13岁生日时,他用一块手表嫁祸哈桑,成功地逼走了哈桑父子。

在书中,阿米尔不止一次地提到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这说明阿米尔内心对待哈桑的态度沿袭了父辈的种族歧视和等级观念,他害怕父亲的爱被哈桑分走,他害怕哈桑的存在会让自己的良心不安,所以用了最卑鄙的手段逼走了愿意为自己付出尊严和一切的哈桑。阿米尔对哈桑犯下的罪恶不仅深深地伤害了哈桑,也让自己的内心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两代人的救赎之路

一、父亲的救赎

父亲虽然表面上从来都不提及此事,但是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所以在阿里父子决定离开时才会嚎啕大哭。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他开始了自己的行善救赎之路。他千方百计地对阿里父子好。他的善行也给了其他人,他为孤儿们修建了一座恤孤院。在逃亡之路上,他面对俄国佬的枪口,毫不畏惧地救下陌生女人的性命。到了陌生的国度,他也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和家园。在父亲的葬礼上,成群的哀悼者排着队来说述父亲生前的善行:他帮穷人盖房子,他借钱给走投无路的人,他帮助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找到工作,他对待旁人都像自己的兄弟………

父亲的救赎方式是用罪行导致善行,他后半生用善举来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威名,以求换取内心的安宁。这种方式其实是对罪行的掩饰、掩盖,他始终不敢回到罪行的原点,当面揭开自己当年犯下罪行的伤疤。

二、儿子的教赎

阿米尔一开始选择用逃避作为自己的救赎方式。他认为把哈桑逼走就可以让自己忘记曾经犯下的罪恶,却因此患上了失眠症。来到美国后他认为这条大川可以让自己的罪恶沉于最深处,但这种沉重的负罪感却一次次在梦境中重演。他对哈桑犯下的罪行犹如一柄时刻高悬头顶的利剑,随时都可能击穿他脆弱的内心。直到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告诉他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才让他不再逃避,鼓起勇气,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救赎之路:回到战乱纷飞的喀布尔,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尔的故居,惨死在塔利班的枪口下,没了父母的索拉博被送到了恤孤院。随后又被阿塞夫买走,阿塞夫此时已成为塔利班的一个小头目,他把索拉博训练成了自己的玩物。为了解救索拉博,阿米尔只身闯入故营,面对残暴的阿塞夫,他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架,被打得肋骨断裂、脾脏破裂、嘴唇裂开,却没有丝毫的懦弱和退缩,反而是第一次感受到心安理得,觉得自己的心病得以痊愈。

后来阿米尔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他把索拉博收养为自己的孩子,对他关怀备至。为了让索拉博忘记伤痛,融入新的环境,他像当年哈桑陪伴自己一样,陪伴索拉博去放风筝,为了博他一笑,去为他追风筝,只因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至此,阿米尔的内心终于获得了安宁和解脱,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

真正的救赋与重生

书中阿米尔父子犯下的罪恶都是对朋友的背叛和伤害,这种罪恶给父子俩带来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两人都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心灵救赎之路,但是两代人选择的救赎道路却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父亲选择用对他人的善行来弥补对阿里父子犯下的罪行,但不管是修建恤孤院,施舍穷人,接济朋友,他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在逃避、掩盖当年罪恶的事实。父亲口口声声教导阿米尔要把哈桑当作自己的亲兄弟,但自己却始终不敢揭下善良的面具来真实地面对阿里和哈桑以及自己当年的罪行。到了美国后,父亲一直都跟朋友阿辛拉保持着联系,说明他一直都知道哈桑的情况,但他至死都没有把真相坦白给两个儿子。

在别人口中称之为好人的父亲其实才是真正懦弱、胆小、自私的人,因为他犯下自己最唾弃的罪行——偷窃。他偷走别人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罪行的父亲注定完成不了自己精神的救赎,只能将自己的罪行带进坟墓一同埋葬。

阿米尔的前半生是懦弱、胆小、自私的,他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中,不敢向任何人敞开心扉,包括自己的父亲和妻子。但阿辛拉的那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点醒了他,让他不再继续逃避,而是选择了一条义无反顾的道路,解救索拉博,也是解救自己。

对比父子二人当初所犯下的罪恶,都是因为背叛了愿意为他们付出生命的人。再对比两个人所走的救赎之路,不难看出,父亲的救赎之路始终伴随着逃避和掩盖,而阿米尔敢于坦然面对自己的罪恶,正视内心的恐惧,才最终实现了心灵的救赎和重生。

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救赎,是在苦难之中依旧能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阿米尔就是这样做的,他凭借内心中强大的勇气,洗刷了自己的罪行,也替父亲洗刷了罪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精神救赎。伴随着索拉博的微笑,阿米尔终于卸下了多年来一直禁锢着他的精神枷锁,实现了心灵的救赎和重生。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