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年轻人——《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施昕彤 学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施昕彤

学校:江苏省海门中学

指导老师:邢延

与《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第一眼,就是在南方周末的一份报纸上,那是一篇对作者黄灯就专科教育展开的采访。

“教育”这两个字,和我一个高中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春期那些在独处时的自我发问也时常对这一话题有所涉及: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当下的学习又是否能对未来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往往都无疾而终,但隐秘的种子埋在心底,等待一声激荡的回响。

我看到了那本书的封面——《我的二本学生》。

我想,念念不忘,终于有了回应。

我想,我可以藉由他们,这群二本学生的生命伸张,来试图确认我的故事。

如果用我所在的市镇作为样本容量,那么坐在重点高中教室里的我应当属于大众教育的头部。而书中那些陌生的名字下面,他们不为人知的挣扎,生活罅隙里的光芒,是我未曾见过,也未曾想象的。

“二本”,我从来没有投之一瞥的字眼,如今直白地袒露在我面前。那群年轻人,从前只是我脑海里面,没有具体眉眼的群体,空荡荡到只留下固化的、长久粘于身上的标签:二本院校的学生。但在书里,我得以窥见他们鲜活的言语和举动,同时又常常被冰冷的现实“砰”地一声拉拽入尘土,失重感隐隐作痛。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日渐成为一场范围广、影响深的零和博弈。透过“鸡娃”“内卷”“教育精英化”等社会热词,折射出日益汇聚、焦灼的群众目光,无声地呼唤着某种改变。

可现实是,在电影院效应的带动下,人们依然在推挤着站起,奔跑,唯恐成为落后者。失败的成本太高,一代遗留下的差距或许需要几代的时间用来弥补,一着不慎之后的苦涩或许终其一生都无法回甘。所谓“知识决定命运”的成功学经验刺激着人们狂奔,不愿回头,不愿辨别自己身在何处、又去往何方。

这本应该是良性循环,可为何会堕入恶性轮回?而无人拯救的落后者们,在耗尽了一切后,又该在哪里歇脚,在哪里生长?

有人指责人才评价系统的不完善,有人把矛头对准万恶的资本。

有人斥责它的残酷与武断,有人对其现状失望又无力,有人感谢它所带来的向上流动的渠道。

……

合上书,一时间明晰了许多,可问题似乎依旧没有得到完全解答。我的触角并未到达最终的边界,虽向外扩张,却仍看见迷雾丛生。

也是在读完书的当天,单向街书店的公众号推出访谈节目《十三邀》的最新一辑:黄灯与许知远的对话。视频里,书中的那群二本学生仍然在摸爬滚打,他们的嘴角有昭示着生活不易的痕迹,但他们的脸上绽放着分明的笑意。黄灯女士为他们叹息,为他们鼓舞,絮叨着往事,期盼着更好。

镜头最后停在作者平和的微笑和她目光所及的草木。

我忽然对答案有了更多的领悟。

“教育”代表着一个恒久且宏大的社会命题,我们仅仅依靠着“盲人摸象”,尝试将既定结论拼凑起来,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答案。就像尼采阐释虚无主义那样:诊断、描绘、使之沉淀,然后上升为理论。共同作用的无数操纵源,只可猜测,只可推证,无可知全貌。

答案本身无法完美,可当我们跳出圈子去看追寻答案的过程,便可明白: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个人留下的参考解析,没有逼近极限的终点,我们都存在于教育的某一演进过程的层理中。

在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谈论起自己作为70后一代的想法,在对于外界评价其为“充满物质感”的时代之际,他选择积极回应智力传承与精神构筑,并始终思索着自己作为过渡一代的意义。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出生在大山深处,17年无知与撕裂,她最终通过文字,打破了极端蒙昧与反智家庭的束缚。知识的力量,让这位女孩完成了人生的重写。在自传末尾,她如是写道:“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而揆诸当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托举起新一代青少年的道德、劳动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双减政策的出台推动学校教育回归本位;高考改革的浪潮影响着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经历的不同,让人们对“教育”拥有多样的视角,每一种解读都构成了教育的丰富内涵与长远影响。

黄灯在采访中曾直言,写下《我的二本学生》一书,自己其实并未想过能够真正回答好、解决好关于当今教育的重大问题,只是想给出一个独特的切口,得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与思考。

二本学生的进退徘徊,或许在某些瞬间与我重合,他们是活力旺盛的中国青年,接受平庸却并不有迹可循,大多平凡却也尝试跳跃。这是我对他们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的体认。他们的故事启发着我坚定地去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去在人生脉络里感受时代留下的烙印与教育带来的风貌变化。

回望整个读书的过程,那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清醒,一束不再局限于自我而四处观望的目光,一颗持续跳动、有起有伏、能够共情的心脏,一份敢于自认自搏的勇气,大抵是我所得到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