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写作启蒙课》新书发布,绘本专家麦小麦分享“亲子共读”育娃诀窍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徐则臣说,“一个作家的写作资源中,有两项尤其不可辜负,一是故乡,一是童年。”可见,要开启写作之路,少儿时代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长远来看,阅读和写作能力不仅惠及学校教育,更是一个成年人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素养。

但是该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怎么启蒙孩子们的阅读与写作兴趣?都是近年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由南方周末与南方人物周刊精心编撰的新书《南周写作启蒙课》一面世,便被媒体列为“南国书香节”十大推介书目之一。2022年8月21日下午2点,绘本亲子共读推广人麦小麦与该书执行主编谢晓,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力?”为题,在广州四阅书店·东湖店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就家长关心的孩子阅读写作热门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流探讨。

革新语文教育传统观念

破解少儿阅读写作困境

著名作家朱自强曾说:“教育好孩子,一定要首先教育好家长。”麦小麦也认为“激娃不如激自己”,家庭教育要建立在紧密的亲子链接基础上,家长首先要营造一个有爱的阅读氛围,从而实现在最佳阅读习惯养成阶段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逐渐爱上阅读。

对于家长关心的阅读书目的选择,15位儿童文学名家在《南周写作启蒙课》一书中分享了500余本个人珍藏书单,其中来自朱自强的选书六标准为:以儿童为本位、端正的价值观、宽厚的同情心、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意性和幽默感。麦小麦在活动现场也提出阅读书单应该根据年龄段、认知特点和兴趣去选择。

现场有家长提到如何从电子产品中抢夺孩子注意力的问题,麦小麦认为,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频繁带来的即时满足,会提升大脑的受刺激阈值,久而久之,孩子将无法获得书本带来的延时满足感。所以,还是要用心用力让孩子爱上阅读。她重点提到了可以用写作的思维去阅读,还引用书中三川玲的“风级日记”、团体课等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路,分享了游戏思维、奖励机制等引导方法,来激发孩子阅读的自主性和内驱力。

然而,即使达到了足够的阅读量,孩子们仍面临着无从下笔的难题。对于这一困境,麦小麦解读,孩子们写作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字难、累;二是表达技巧的缺乏;三是生活观察力、感知力的不足。

对此,许多名家都在书中给出了建议,例如,林彦提倡用口述故事或者讨论代替手写作文,先让孩子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心,继而修改完善。三川玲总结了“激发写作兴趣的九个方法”,麦小麦重点推荐了其中的“找珍珠法”:对于孩子要多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才能顺应孩子的写作天性。

15位名家精讲读写技法

500+荐书供亲子“悦读”

此次发布的《南周写作启蒙课》一书,力邀朱自强、徐冬梅、沈石溪、汤素兰、王一梅、伍美珍、安武林、汤汤、殷健灵、赵丽宏、舒辉波、谢倩霓、林彦、三川玲等15位儿童文学名家参与编写,不仅是给家长的语文教育工具书,也是给孩子的写作箴言书。

全书辑录了作家们多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独到观念、如何激发孩子读写兴趣的深度思考、个人阅读写作的特色理念和少儿写作的实操技法等丰富内容。在各篇文章的末尾,作家们各自分享了共包含500余本图书的个人珍藏书单,供孩子们有所选择地进行分级阅读。此外,本书还编入了各位作家多篇经典作品的节选段落以及各年龄段学生们的优秀习作,值得读者们学习借鉴。

除了内容优质,本书在文本呈现和美术设计上也别出心裁。编者邀请知名插画师专门绘制了近30幅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手绘作品,穿插于整本图书;聘请国内资深视觉设计师用或简洁现代、或精致华美的多种视觉表现手法进行图书版面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感官体验。

打造“南周书院”品牌

服务读写课程用户

据了解,南方周末在国内率先开始特稿探索,借鉴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文体创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新闻与写作人才。2018年底,南周成立知识付费品牌“南周书院”,推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非虚构阅读、评论写作、虚构写作等多门自研课程,聚集了近十万成人“写作课”用户。

过去三年多里,南方周末一直被用户呼唤,能否为孩子们也打造一门写作课?为响应广大需求,今年7月,历经一年研发周期的“南方周末少儿写作课”正式上线。该课程面向9—16岁的青少年,邀请了汤汤、林彦、舒辉波、谢倩霓、汤素兰、沈石溪等6位全国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参与,将他们在少儿写作一线的丰富教学经验和他们本人十数年的写作经验融入课程,帮助孩子打开写作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既能拥有文学创作素养,又可以学会实用的写作技巧。

此次推出的《南周写作启蒙课》一书,是为了应少儿阅读的需求,在“南方周末少儿写作课”基础上的全面总结升级之作。本书将儿童文学名家阵容扩充到15位,并编入了专题采访、私人书单、精美插画等增值内容,力求在“大语文”教育时代,进一步帮助少儿从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感受写作的魅力,练就生花妙笔。

摄影/冯飞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