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业拉响大旱警报:水库池塘将干涸,灌溉系统待更新

目前四川受灾较严重的是夏玉米和夏大豆。干旱会导致大豆减少授粉,高温则会令大豆分枝数减少,从而荚数减少,进而影响收成。

正常水文条件下,南方降水较北方充沛,河道纵横,灌溉管网系统不如北方地区健全。南方省份灌溉管道化率(采用管道输水的面积/灌溉面积)明显低于北方缺水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水灌溉、抢种抢收等都是短期措施。长期而言,需要加强从水库到池塘的蓄水设施的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作物抗旱、耐涝和抗病虫害能力等;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调配优化布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2年8月26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成新村,镇村干部正在查看旱情。(人民视觉/图)

从2022年5月20日起,陈谦宏再没有见过几滴雨。

他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种粮大户,水稻和玉米加起来共种了一千多亩。7月,夏玉米进入最关键的吐丝期,水稻也正在灌浆,对水的需求都很大。如今“花没扬起,浆没灌上”, “今年的收成可能只有去年的10%”。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地气温突破有观测记录以来极值的情况下,人们被肉眼可见的变化所震撼:鄱阳湖提前百日进入枯水期,嘉陵江重庆段河床大面积裸露,重庆人可以一路散步到江中心……不过,自古以来受干旱伤害最深的,还是农业。

据央视8月27日报道,水利部最新调度显示:截至目前,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6632万亩,有499万人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8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南方抗旱保收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旱情仍在发展,高温热害和干旱碰头,造成南方部分地区中稻、夏玉米受灾较重,抗灾救灾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以南方种植范围最广的水稻为例,总体情况是,长江上中下游流域的偏北的地区以种植一季稻为主,在高温伏旱的这段时间处于抽穗扬花期,对收成影响较大。偏南部的地区如湖南、江西种植两季稻,对早稻的影响是高温逼熟,旱情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没有一季稻那么大。第二季的晚稻正在移栽,处在秧苗长个儿(营养生长)的时候,后续水资源如果能补上来,对产量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2年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旱情发展形势,落实好深水降温、小水勤灌、流水散热等以水调温关键措施。

两天后的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中央预备费拿出100亿元,重点支持中稻抗旱。抓紧研究推动晚稻丰收举措,中央财政持续予以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频繁的水旱灾害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面临的常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气候韧性的抗旱管理体系。”许吟隆说。

四川:玉米和大豆最担忧

三台县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县。2020年三台县粮食收获面积176.9万亩,总产量66.22万吨,位居全省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