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大城市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集聚

编者按:

我们再次描绘城市理想的模样。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一个理想的表达:“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理想是梦想和现实的交汇点。理想之城是能够容纳伟大事业与诗意生活的栖息地。

当我们摊开画布,理想之城的景象悠然而现。市民居有其屋,宽敞明亮;街道整洁通畅,两旁绿意盎然;学校大门敞开,孩子上学无忧;医院无需挂号排队,医生可以安静地治疗病人;商品琳琅满目,食品营养健康……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让我们继续关注城市,关注城市如何在美好的生活中演变与运行。我们既关注那些宏大的国家议题,也关注创造美好的微小之处,去凝视城市里人潮汹涌的购物城、清风扑面的公园、活力四射的足球场和人们说着笑着、铺满帐篷的大草坪。

2022年全新启航的《理想之城》专辑,让我们透过学者的眼睛,观察城市的变迁图景。
治理城市病不是要治理人口。

责任编辑:戴春晨

当前,工作和就业机会不再是城市吸引力的唯一解,中心城市的人口聚集出现了分化。中国城市正在发生从“以事业留人”到“以生活留人”的转向。哪种类型的中心城市将成为未来赢家?

陆铭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陆铭是九位现场发言专家之一。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他长期思考中国城镇化问题。在新近出版的《向心城市》一书中,提出城市和谐、宜居与活力兼得的解决方案。近日,他接受了南方周末专访。

陆铭认为,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及消费群体的代际变化,服务消费的增长将变得十分强劲。由于服务具有本地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哪里的生活质量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住下来”。

如他在新出版的《向心城市》所言,大城市要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问题,而不是解决集聚。关于城市活力、宜居、和谐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不应简单以控制人口数量来增强城市宜居性,他建议应该客观面对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通过消除户籍身份造成的待遇差别来实现城市生活的和谐与包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受访者供图/图)

“以生活留人”

南方周末:你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提出,以前的城市强调“以事业留人”,而未来更重要的将是“以生活留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陆铭:我所说的“以生活留人”,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正好处在人均GDP1万美元左右的水平。在发达国家的经验里,当跨过这个阶段以后,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会带来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而且更重要的是服务消费增长会非常强劲。

当人们对服务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提升的时候,哪里的生活质量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住下来,并且在当地生活和工作。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服务消费的需求是社会总体趋势,但是的确会有代际差异。相较而言,年轻人的迁移性会更强,在就业地和居住地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需求更加强劲和多元化。年轻人从20岁、30岁再进入到40岁,会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群,而这个趋势将会驱动中国未来20年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讲到的向心城市的趋势,就是由代际的变化,加上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吾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