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厨房”填饱的岂止是口腹?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城市来说,包容和善待外来人,是一件惠而不费的事务。某种意义上,“社区厨房”是人与人“互爱”的隐喻,借由“立足之地”所营造、烘托的归属感,可以极速传导到更多人心中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广州媒体近期一篇关于城中村“社区厨房”的报道,触及“外来人”这个意象辽阔却不免有些沉重的话题。

广州市天河区广天社区的凌塘村,是一个外来人口占97%的城中村,人员密集、流动性大。2016年,由广东省总工会资助、当地社区承办的“凌塘新家园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项目”正式落地。其后成立了妈妈互助合作社,成员们酝酿启动“社区厨房”。在“社区厨房”里,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吃饭玩乐,妈妈们则多了一处闲聊社交好去处。

这里有菜、有爱、有故事……概括了“社区厨房”主要功能:满足口腹之欲、社交之需、关爱之需。在这样一个实用而温馨的地方,人无分土客,都能受到情感滋润。

“社区厨房”发挥核心作用的前提,是城市张开怀抱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及其亲属。外来人,非常需要这个。

有一天深夜,我在地铁末班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