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川滇咽喉,风云激荡

中国古代十万人以上级别的重大战役,大多逐鹿于中原。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东汉时期的赤壁之战,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然而,十九世纪中叶的西南腹地,却罕见地发生了一场相同规模的大战。这场史称“横江大战”的战役,发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它决定了石达开的最终命运,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责任编辑:杨嘉敏

金沙江即将到达终点宜宾之时,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横江(又称关河)。两江交汇处,是川滇之间水陆交通要冲。这里,有待解的僰人崖墓生命密码,有依然蜿蜒的秦代五尺道,有堪称石达开滑铁卢的“横江大战”战场。

横江镇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旁观历史的风云际会,积淀着别样的文化。

横江镇老码头的祥和气氛,和它曾经的风云激荡形成鲜明对照。 (马恒健/图)

洞窟的生命密码

1903年初,美国旅行家盖洛(William Edgar Geil)从上海出发,沿长江流域考察中国人文地理。当年秋,盖洛考察结束,在宜宾横江镇转入金沙江支流横江,从云南离境回国。

峡深、水急、滩险的横江,呈现一派雄奇旖旎的风光,令盖洛惊喜不已。当船行至横江镇北斗村江段时,只见山崖的巨石上,凿有一排排黑黝黝的“窗户”。盖洛叫船家立即停船靠岸,执意要去考察。

凭借对人文地理现象的独特感觉,盖洛走进了僰人的另一种墓葬方式——崖墓。

横江镇及周边乡镇,当地人称僰人崖墓为“蛮子洞”。它们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式称谓,是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马恒健/图)

在不见人烟的山野,伫立在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天堂沟的23座崖墓前,如果的确是有点恐惧的话,那么,每一座崖墓口的石刻雕像,则令我感到神秘、玄妙。

这些崖墓的墓口,均为方形或矩形,距地面1米至10米不等。攀进墓内察看,墓室在坚硬的岩石上纵向掏凿而成,宽、高约2米左右,深2米以上。墓内已空空如也,稍加细看,可发现一些不成形的骨骸。

大致计算,每开凿一个崖墓,需一锤一锤地敲打凿子,凿掉近8立方米的顽石。由于墓内仅容一两人同时操作,因此造墓的工程,就如同每天要穿衣吃饭、砍柴打猎一样,几乎伴随了墓主人一生。

生命的形式,在僰人的眼里,不仅仅是当下。他们以千年长存的崖墓,作为自己另一种生命形式的乐土。这种独特的丧葬习俗,是活得痛快、死得尊严的僰人,对生命形式的一种张扬。

与悬棺葬不同的是,僰人的崖墓葬,以墓口内容丰富、形像生动的大量石刻画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依次观赏,令人犹如在石刻艺术的长廊中徜徉。

一座距地面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