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低语境: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视角

低语境文化:人们在交际时,大量信息通过显性直白的编码来承载,信息含义通过语言可表达得很清楚,暗示信息较少,沟通者不需依赖环境去揣摩推测。

(本文首发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一则旧事: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参观幼儿园,孩子们用英文齐声喊道“热烈欢迎克林顿爷爷”,美国总统尴尬地笑着。一位三岁男孩直呼“克林顿”,被他高兴地抱起一起合影。

这是典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案例:在西方,称呼某人“老”很无礼,西方老年人普遍都不愿老、不服老、忌讳老。而在东方,“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充满敬意。在传播学上,这种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被称为“低语境、高语境”问题。

1976年,美国文化和人类专家Edward Twitchell Hall Jr.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语境”(High context)和“低语境”(Low context)概念。

高语境文化: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的思维记忆深处。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重语境,即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者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