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奢侈品市场,需要的不只是真品

我国可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二手奢侈品市场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对于一个健全的二手奢侈品市场而言,商品去伪存真只是第一步,行业标准的建立、商业平台规范化以及树立消费信心同样缺一不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李屾淼

11月4日,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内的中古市集,消费者在挑选商品(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从大学起,Lila就开始购买奢品包。四年前在日本偶然逛到二手奢侈品店,Lila被货架上的各种Vintage(古着:有一定年头、已经不生产的款式)包包和服饰吸引,它们大部分是专柜看不到的款式。Lila入手了一只LV的斜挎包,据店员介绍,它是20年前的限量款,特别小只,上面印有涂鸦图案,非常可爱。

从此Lila开始了二手奢侈品购物体验,每年入手两三只包,用个半年、一年再寄卖出去,如此循环。她觉得这种方式在经济上很划算,又可以尝试更多的款式和风格,特别是市面上少有的中古款。如今Lila的衣柜里有六七只包,以之前在国外买的中古包居多,后来在国内二手奢侈品店买的基本都是新款和经典款。

根据中国高端生活方式专业研究和顾问机构要客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奢侈品报告》,由于2020、2021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市场第一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比达到30%。

而作为奢侈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二手奢侈品市场却刚刚起步。据统计,目前国内二手奢侈品品类主要以箱包皮具、服饰鞋帽、高级腕表、珠宝配饰为主,其中箱包类占比超过半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奢侈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仅占奢侈品行业市场规模的5%,远低于成熟市场(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稳定在20%以上的比例。

不过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正在带动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的崛起。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Z世代(出生于1995-2009年)对二手奢侈品的购买意愿更高,比起“新品”,Z世代更在意能体现出个人风格的“孤品”,对他们来说,购买二手奢侈品更多是为了展示个性化的自我。

鉴定:二手奢侈品交易的基石

二手奢侈品最怕买到假货。

所以鉴定是二手奢侈品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021年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购买量持续增加以及对仿品的担忧,导致消费者对网购奢侈品的真伪鉴定需求持续增加,2020年的总鉴定数量约为2019年的1.5倍,其中二手商品占到了六成以上。

奢侈品的鉴定逻辑是工艺对比,通过对比鉴定点来判断一件商品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以箱包为例,基本的鉴定点有外观、材质、五金刻印、烫金logo和油边等。商家和平台会根据各品类商品的品牌和款式,建立自己的鉴定数据库,除了明确鉴定点,还会不断更新正品和仿品的对比案例,特别是那些市场热门的款式。

正品往往购自专柜,仿品则来自不同渠道,有时鉴定师还会以消费者的身份暗访造假工厂。“这个行业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发现也有造假商来参加我们的鉴定培训——我们买他的假货来研究,他们也来听听我们研究到什么程度。”北京华夏鉴定认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鉴定”)首席鉴定师李宗良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斗争意识”。

2008年,李宗良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鉴定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华夏典当行。华夏典当行是比较早开展民品典当业务的典当行之一,除了黄金、宝石、玉石等传统品类,也慢慢开始做奢侈品箱包、腕表等流通性比较强的民品业务。

入职后,李宗良接受了鉴定技能的培训,然后就跟着带教师傅在实践中学习,从毕业到自己独立做鉴定,用了三年的时间。现在华夏理想集团还保留着徒弟拜师傅的传统,每个驻店店长就是店员的带教师傅。“我们这行经验很重要,特别是刚入行时,业务培训只是带你入门,但当你真正接触到一件价值过万的鉴定品,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时带教师傅的引导和经验就非常重要。”李宗良回忆道。

入行十余年,李宗良经手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