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崔庆龙:我相信人们可以逐渐重建生活秩序丨我信

你会发现疫情后,大家状态的变化不会来得这么快,我们的心理节奏在匹配现实环境变化时存在着滞后性,尤其是安全感的恢复。

我们要敢于像从前那样去维护、重新创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要更主动。在行动上和意识上要向着以前的自己回归,在一个人都有保留和保守的环境下,我觉得那些主动出牌的人会有更多机会。

当我们有一点点余力,感觉能为自己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启动一些东西,在疫情之前,你想要做什么没有做,现在可以去做。

责任编辑:吴筱羽

崔庆龙(农健/图)

从2021年5月开始,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开始在微博上持续分享自己的心理笔记,记录他生活和工作时的思考。原本他只打算把这作为自己的备忘录,结果,一年多里,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了微博上最热门的心理学博主之一。

心理学正在越来越被需要。遇到大惑不解的问题,人们总希望从这里得到答案。

崔庆龙解释其中的逻辑,疫情前,很多人都有着自己良好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安顿自己情绪的方式,比如稳定的工作保障、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充沛的线下娱乐等。人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约朋友聚会,外出旅行,做各种有现实条件去做的事情。而这三年,大家能得到这种支持的程度和概率越来越少。在隔离的状态下,又衍生出对彼此的不信任、对亲密关系的拒绝。这一切让人变得更加孤立。这个时候要凭借自身的能力调节情绪愈发困难。

疫情三年,在崔庆龙的观察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吗?我们又该如何调节自己?以下是南方周末记者和崔庆龙的对话。

“日常经验的缺失”

南方周末:疫情这三年,你观察到大家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崔庆龙:首先是恐惧,最直接的是新冠作为现实层面的威胁。大家害怕感染,也害怕因为感染后的后续影响,比如失业,不再能延续自己维持生计的方式。

然后是忧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比如餐饮店店主,今天可以做生意,过阵子又得关门。不确定性一直存在,所以人会忧虑。

再就是迷茫。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自己能做什么,大多数人是无解的,这是很客观的现实困难。你的筹划安排,都会被疫情打乱。

南方周末:很多人都会把疫情描述成“被偷走的三年”,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

崔庆龙:我觉得这和日常经验的缺失有关。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人经验的连续性,就好比一个学生,星期一在上学,星期二在上学,星期三也在上学。虽然每天上的课不同,吃的东西不同,但会有个主基调在延续,它是一种由外部秩序所创建的心理秩序。

但在疫情中,这个轨迹被中断了。人在心理上也会失去原本在某个轨道上的内在秩序感。有人以前每年要去旅行、在校大学生会有很多团体活动,疫情之下,这些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种体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