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业副社长、副总编辑、南周主编王巍:相信南周,相信未来

南方报业副社长、副总编辑、南周主编王巍 (南方周末记者翁洹摄/图)

各位同事,下午好!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南方周末》走过了自己的2000期,南方周末报社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我们的组织架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批业务骨干走上了不同管理岗位,南周全媒体影响力、传播力和一体化又有新的发展,报社总收入站上历史高位,总利润则创近10年来新高。

一、对2022年工作的思考

2022年,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叠加冲击格外猛烈,但我们不仅延续了5年来蹄疾步稳的前行态势,还有一些关键指标重上高原,这些都离不开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报社全体员工的共同拼搏,在此,我也代表报社党委和班子,对一年来全体南周人的努力奋斗,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意!

事非经过不知难!逆水行舟,再次印证了南周这些年在专业坚守、融合发展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持续努力的价值。

1.专业坚守的核心是对媒体主业和有效发展模式专业化的坚守

我们始终相信,如果南方周末不以新闻为本,即使产业发展再好也将失去初心和最大价值;但如果南方周末不能找到持续有效的产业模式来发展自己,实现媒体新闻理想和人文关怀也终将成空中楼阁。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对媒体主业和有效发展模式的坚守被我们视为生命线,而坚守的底气,来自我们对专业化的执著提升。

这些年来,我们一方面毫不动摇地专业地做新闻、做专业的新闻,还连年增加对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平台的投资;另一方面,围绕南周的核心价值,经营团队构建起“内容立命、服务安身、品牌引领”的专业化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而其中不断提升的服务专业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这两条专业化路线的实践与探索,共同支撑起南周对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执著坚守。以去年为例,报社旗下APP新发原创稿件数比上年同期增长26%,仅统计自身平台与官号流量,其中就有6个过亿、13个过5000万、84个过千万,并有17次冲上微博热搜榜、两次登顶榜首,此外,报社还有多篇报道获得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多项权威大奖。也是在这一年,报社的总收入达到2.09亿元,站上历史高位;利润达1056万元,创造了近10年来新高。

这是全球机构媒体经历互联网、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多重、多种、多维度冲击与挤压的10年,这期间我们也曾跌落低谷,但今天却重新站上了高原。当我们仰望历史高峰与辉煌时,永需心存敬畏,但在全球业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巨变浪潮中能“卷土重来”,仍值得当下每一位南周人自豪与珍惜。

2.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做好对自身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再认识再组合再开发

如果讲2018年开建的南周内容付费工程,是我们深度融合发展的1.0工程,那么,2022年我们在平台、技术与制度上打出的全套组合拳,可被视为南周深融2.0工程的启程。

内容付费工程已为南周带来直接收入4357万元和31.8万付费用户,更重要的是,它为南周迈向融合智能化铺设了相匹配的数字基础设施。而深融2.0工程,则是立足于该设施的系统集成与软件升级。

我们在2022年,对南周APP进行了全新改版,以始于文字、长于颜值的全新用户体验,赢得广泛好评;我们修订更新了编辑部考评考核办法,树立提质增量的专业导向,推动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我们将CMS发稿系统接入集团融媒系统,以推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产生质的提高;我们成立了全媒体总编室,统筹指挥、协调全社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和出版业务,并相应推出编委日班制度,以推动南周彻底从传统周报跨越转型为全天候数字媒体。此外,我们在报社融合转型的要塞基地——数媒工场,除保留并优化原技术部建制外,对其它所有部门的设置或定位都做了全面刷新,成立两大产品部,聚焦会员及社群,在继续做大知付产品线的基础上开掘新的机会,以市场化引领发展、以产品化拓展市场。同时,我们还专门设立创意机构,立志打造第二内容车间,以全方位适配全媒体时代的南周需求。

南周经营大盘连续5年的双位数增长,是与统揽融合转型全局工作的内容付费工程建设同步开启的。如果讲,内容是这一切的出发点,那么,融合将是这一切的归宿地。我们从自我实践中学习到,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做好对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再认识再组合与再开发。我们的视野、布局与落地,已经并将继续以此为纲,并借力融合大时代的技术、平台与生态,跨界编织新闻与传媒、内容、文化产业之间的南周经纬。

3.团队建设的关键是崇尚实干尊重贡献

每到岁末年初,我都要认真阅读每位员工的年度总结,由于去年工作的诸多不易,今年读后感慨良多,今天借此机会,我想摘录几份基层员工的总结,与大家分享。

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写道:“基本参与了本年度发生的大多数重大事件,包括北京冬奥、俄乌冲突、东航5735坠落、长沙塌楼事件、唐山打人案、梨泰院踩踏事件、广州疫区系列及‘新十条’后疫情报道等……在十月末的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报道)中……通宵操作选题……在唐山打人事件中,本人作为前方记者抵达现场……完成两篇快新闻、一篇深度报道、一个深度专访视频及两个短视频报道。其中三篇新闻全网流量过十亿,本人参与完成了其中两篇……”至去年11月止,高伊琛的工作量已达到标准所需的两倍,她却又写道:“本年度的优质好稿数量不达内心预期……希望接下来长短线结合更为分明……做出质量更高、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南方周末记者苏有鹏写道:“就2022年而言,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于选题专业性的把握明显不足,没能对某个领域形成系统性思考。其次……好稿数量有所下滑……针对以上不足……本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合理安排时间,尽量给值得打磨的选题留出更多的操作时间。”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聂阳欣写道:“我深感我在专业领域还有很多不足,缺乏一些长期关注的,具有公共价值的静态选题。今后我会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更加留意寻找……长期研究和观察的选题。”

董一扬是连续四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金牌销售,她写道:“我也全面反省了自己过往的工作方式,发现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要增加个人对于具体情况更主动性、个性化的判断,从而做出对项目和团队更有利有效的决策。本人也将不断自我订正……更沉稳更坦然地面对未来挑战。”

数媒工场工程师王苘直接列出了计划:“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潜力,将PHP/Go等专业技术能深入消化,能更好地使用;面向对象以及设计模式,写出的代码更优雅简洁易懂。”

CSR研究中心一直是南周研究院标杆之一,但孙孝文写道:“由于个人精力分配问题,导致……CSR中心部分项目质量有待提升,未来需加强对团队成员辅导。”

由于报社办公室的业务井喷,入社仅两年的陈燕明工作负荷大增,她没有埋怨,而是写道:“部门整体及个人的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总结经验,优化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这些同事的年度考核全都是“优秀”,但我这次分享的重点,不是那些令他们获评“优秀”的亮丽业绩,而是他们在做出优秀贡献之后的那些自我反省与勉励。我们身处巨变的时代,在南周的征途中还充满着艰辛与不确定,也正因如此,那一字一句清醒朴素的自省与自勉,与书写者的业绩贡献共同展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南周人的风貌,他们是南周宝贵的财富,他们让南周充满了希望。

黄常开、王巍与部分“十佳员工”合影 (南方周末记者翁洹摄/图)

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始终建设好、保护好、延续好能够长出、积累、汇聚这些优秀分子的团队,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崇尚实干、尊重贡献,让有志者有为、让有为者有位。

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去年,在集团统一部署下,报社已形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并完成了全社中层干部的聘任工作,使一批埋头实干、贡献良多的骨干走上了管理岗位。下一步,我们还将延续同样的原则与做法,为报社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开发、储备优秀人力资源。

二、2023年重点工作

尽管2022年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客观地讲,离南周标杆和我们的目标还是有不小距离。展望2023年,机遇与风险共存,既要大胆出击,又要谨慎从事,更需守正创新。我们的重点工作有:

1.以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建引领护航报社高质量发展。去年南方周末报社党委进行了成功换届,为报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组织保证。今年,我们要站新的起点上,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和行政能力,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建引领作用贯穿落实到南周报社的高质量发展中去。

2.完成南周向全天候数字媒体转型。继续加大对新闻与内容的投资,强化新闻专业精神,生产更多更好的报道与作品,培养更多名记名编名主持名主播;加快推进深融2.0工程,全面发挥编委日班制与全媒体总编室指挥协调机制作用,彻底完成南周向全天候数字媒体转型;对《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纸质产品实施进一步精品化改造;继续推进付费智媒计划,全面落实数媒工场机构优化后的各项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南周研究院建设。在继续巩固发挥两大编辑部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第二、第三内容车间建设。

3.推动报社经营大盘从高原走向高峰。积极主动、抓紧抓早,坚守并优化既有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继续提升经营团队专业化服务能力,把握2023年开局不错的契机,一鼓作气,力争推动报社经营大盘从高原走向高峰;战略扩张媒体品牌与渠道产品;全力支持《南方周末》市场优化策略。

4.继续加强骨干培养和队伍建设。在高层、中层管理者全面到位的基础上,启动报社基层管理人员培养工作;打造更多的事业平台,让更多有志有为者脱颖而出,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自我,共同推动报社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同志们,我们在今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多年之后,当你回望这一年,当你回忆那三年,当你回想这一切,你会如何定义这一场辞旧迎新?”在这辞虎迎兔之际,这何尝不是对我们自己的提问和寄望?让我们共同相信南周、相信未来!

预祝每一位南周人新春快乐!谢谢大家!

南方周末报社大合照 (南方周末记者翁洹摄/图)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