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外面的世界,发现家乡才是“有风的地方”丨记者过年

身边的同学,许多人真的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但在大城市的功利社会与许多具体的现实短兵相接,所谓的中心意识逐渐将自我吸收、吞没、蚕食后,曾经想要逃离的“小地方”,现在更像伊甸园、“有风的地方”。

发自:四川西昌

责任编辑:李慕琰

近年,西昌成了流行打卡的“四川小三亚”。搬上一条塑料板凳,就可以坐在太阳下发呆。 (南方周末记者 付子洋/图)

百无聊赖的下午,我随手刷着手机。一位博主正在分享攒够积蓄后,到云南普洱低成本隐居的故事。窗外,川西南安宁河谷的冬日阳光,将毛衣烤得暖烘烘的。人站在户外,脚底也会慢慢变得热乎。四周是横断山脉广袤的青山,高原空气干冽,白云在蓝天中缓缓飘动,看到松鼠从松针间闪过的一瞬间,我猛然意识到,好像不用去云南旅居。

这是春节回家的第二天。

我出生在四川西昌。除了是著名的凉山地区的州府,从小,家乡在我的认知里,主要是一个旅游城市。它全年平均气温17.2 ℃,有邛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在我小学的时候,它还被朴素地称为“小春城”,出租车里循环播报的头衔,叫“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现在,按照新晋的民间网红叫法,是“四川小三亚”。

学生时代,每逢节假日,来自川渝、陕西等地的自驾游客便成群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