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监狱走出非遗匠人

在监狱里学了十余年海派玉雕,何友辉强调监狱环境的特殊,“每天都在研究手上这点活儿怎样做好,做精彩”。

敲打的响声过大是不是有情绪?线条凿得不均匀是不是有烦心事?罪犯学艺时受挫,民警都要及时跟进。

顾绣没能为李军带来真金白银。但在他茫然无措的高墙岁月中,这门手艺让他相信,自己不是于外面的世界毫无价值的人。

责任编辑:谭畅

顾绣以针代笔,以线为墨,远看似画。图为监狱中的学员在进行顾绣创作。(青浦监狱/图)

2020年出狱后,李军在老家河南新乡开辟了一处工作室,四五十平米,临街的位置设有茶桌、杯盏,作为接待客人的茶艺室,中间用书柜和字画隔断,里屋则是顾绣的绣架。

李军身着一袭绛蓝色布衣,遮住了左臂的文身,也隐去了动辄喊打喊杀的过往。他在上海青浦监狱服刑期间学了9年国画、8年顾绣,他形容艺术让他放下了“屠刀”,也有了全然不同的抱负——传承顾绣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李军特意佩戴鸣蝉玉佩,寓意取自唐代虞世南的诗句,“蝉饮清露,居高声远”。

近些年,上海监狱里的非遗艺术矫治项目时常引发网友关注。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官方账号置顶的一则短视频中,一名罪犯在练习瓷刻。他身穿蓝色囚衣,双眼紧贴着瓷盘,手拿钢凿、铁锤,匀速而缓慢地敲打,白瓷盘上一点点展露出花瓣的轮廓,黑瓷盘上显露的白猫则眼神犀利,栩栩如生。这则短视频浏览量超过1800万,点赞数近80万,网友留言“敲的是警钟,磨的是心智”,持续的敲击声“好似梵音”。

“声声敲打,琢物雕心。”吴家洼监狱引入大丰瓷刻,青浦监狱发展顾绣、竹刻、皮影,周浦监狱和白茅岭监狱着力剪纸,南汇监狱则青睐绒绣……非遗艺术走进高墙,意在让刑期长的罪犯在经年累月练习中,逐步感受非遗魅力,找回迷路的灵魂。

监狱中的学员在进行瓷刻创作。(吴家洼监狱/图)

“我对顾绣属于一见钟情”

李军36岁,在监狱服刑14年。

李军说自己长在一个并不和谐的家庭。童年时,父母总是吵架,甚至当着他的面动手。家里乌烟瘴气,他只想逃离。

2007年,李军因暴力犯罪锒铛入狱,那时他21岁。

李军对近20年的刑期毫无准备,不理解判罚,也抗拒改造。最初入狱的几年,李军是监狱里的“小刺头”,时常跟人发生争执——休息娱乐的时候,有人开了句玩笑,李军抄起小板凳就要打架;在服装裁剪车间,因为领料的时候被说了几句,他当即拿布料砸过去。

“第一次见面,他对民警的眼神是有些斜视的,很冷淡。”上海市监狱管理局的首席矫治师李海荣说,李军对民警有些防范,不大说话。56岁的李海荣在基层监狱工作一线已有三十余年,教育改造过的罪犯有六千余名。

在李海荣看来,六千多个罪犯的背景和改造需求都不一样,有人五十多岁入狱,刑期十余年,他的需求是“活着出去”,那就适用体育锻炼、生命教育,带着练八段锦、练太极;有人来自农村,小时候没怎么读书,那就鼓励他参加自学考试,一步一台阶地上进;还有的家里有孩子上学,那就鼓励他“大手牵小手”,一起学习。

青浦监狱从2007年开始探索罪犯个案管理和项目化矫治,也就是因人施策,综合使用劳动改造、体育文化改造、心理矫治等方法,达到让罪犯悔过自新的目标。

李海荣理解,李军十余岁离家,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许多的委屈、失望乃至怨恨都积累在心中,需要慢慢化解。但在此前李军还报了监狱里的乐队班、书法班、美术班,看起来,他的学习意愿很强。

李军遇上顾绣非常偶然。2012年,他在一次监狱艺术展里看到一幅极富墨韵的竹子,当时他已开始在监狱里学习国画,对这幅作品很是喜欢。民警告知:那是顾绣,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