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敬泽:我们需要一个丰富和多维的文学现场

正如媒体有行业交流一样,文学也是如此,从古至今,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也是文学机制的一部分。同行之间也需要互相竞争和互相学习。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学者李蔚超、作家李敬泽、导演贾樟柯、作家双雪涛在节目《文学馆之夜》中。 (受访者供图/图)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院子里,常能看见一只虎斑小猫大摇大摆的身影。它是文学馆的馆猫。“这些年,馆里的猫来来去去,这只小猫却一直都在。”馆里的工作人员说,或许是知道冰心老人生前喜欢猫,它特别喜欢趴在馆内冰心的雕塑旁边。

2023年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馆猫正式出镜,作为谈话类节目《文学馆之夜》的“常驻嘉宾”。主创还特别设计了一期节目,谈论现代人和猫咪的关系。与馆猫“同台”的不仅有作家梁晓声、刘震云、李洱、韩松,还有学者戴锦华、导演贾樟柯、科学家刘颖、律师董的……他们谈论的除了诸如文学中的父子关系这样传统的文学题材,还包括“为什么宁愿养宠物也不愿意谈恋爱”“孩子不必对父母感恩”“幽默是没有权力的人的权力”。

节目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收藏了与中国现当代作家有关的手稿、书籍及器物。每期节目都会结合文学馆的馆藏,比如第一期节目探讨家乡,就与馆藏的鲁迅《呐喊》初版中的《故乡》一文有关。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跨界担任了该节目的策划和主持,他回忆,这个节目是在摸索中成型的,定这些讨论议题的初衷“就是希望以文学的视野来切入,但是如何才能行之有效,我也没把握,我也是第一次做”。

2023年2月,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专访了李敬泽。

文学绝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

南方周末:《文学馆之夜》一共设置了七个主题,其中既有像文学与故乡这种比较传统的文学议题,也谈论养猫、脑机接口、跑步文化。你在主题的设置上是怎么考虑的?

李敬泽:其实每一期我们的选题团队都会想出好几个话题备选,我们会坐在一起进行很深入的讨论,有时候说着说着还可能会争论起来。说实话,在我们做这个节目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明确这个节目的性格是什么样的,都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去摸索。

这些话题设置的原则主要是要和文学发生关系,以文学的视野来切入,但是如何才能行之有效,我也没把握,我也是第一次做。

南方周末:《文学馆之夜》的嘉宾,除了作家和学者,还有导演和脱口秀演员?

李敬泽:还有科学家、医学家甚至律师等等。这是我在“文学馆之夜”一开始就强调的地方,我们一定不能是一群作家在这里聊文学,这样对话就会变得很窄。我特别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对话空间,既有作家、搞文学研究的,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让这个节目的话题空间变得丰富了。你会发现,即使不是专门搞文学的人,谈起问题来也都有深厚的文学底子,文学对他们内在的塑造清晰可辨。我觉得文学绝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也是大家的事情。

南方周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讲,我们对文学边界的理解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

李敬泽:文学和所有的事情一样,肯定有自身的规律性,不是绝对没有边界的,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肯定有自身的艺术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还是有边界的。但是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