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提振消费?倾听四千多位消费者心里话丨粤消费复苏趋势深调研④

公众对于消费券的欢迎态度仍然高涨。调研显示,83%的受访者反映消费券“太难抢”,有2/3的受访者更加喜欢“大额消费券”。

在2023年旅游相关的消费预算方面,超过4000元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1%,近3成受访者为自己设定了超过1万元的旅游预算。

被问及哪些措施会提高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性时,44%的受访者明确希望政府加大公用充电设施建设。63%的受访者明确选择办理银行分期买车,另有41%的受访者选择线下到店刷卡/扫码支付。

责任编辑:谢艳霞

(小尘4x/图)

2023年是“提振消费年”。作为全国消费第一大省,广东省的消费复苏趋势举国关注。

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和广东省商务厅的联合指导和支持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历时近两个月对广东省三十多家主流金融机构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深调研,并辅以包括美团在内的6大平台专项数据,发布机构媒体首份广东省消费复苏趋势深调研报告。这更是国内首份以金融机构维度洞察广东消费市场复苏趋势的深调研报告。

《“广东消费复苏趋势深调研——广东金融机构促消费成效如何?”系列报告》前三篇内容一经发布,即受到监管部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公众的高度关注。

作为促消费的受众——广大消费者对促消费举措有何感受和期待?

鉴于消费需求端的真实情况可为消费供给端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从2月下旬起至3月上旬,通过线下发放问卷、南方周末App线上发放问卷和通过金融机构发放问卷等各种方式开展公众消费意愿相关调研。广大消费者踊跃参与。到问卷提交截止时间,累计收回有效问卷4105份。

公众调研结果佐证了2023年以来广东各地消费快速复苏的良好态势。其中,政府和金融机构协力推动消费券等系列促消费举措在提振消费信心、提高消费意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调研结果也反映出居民对消费领域的新需求尚未被充分发现。在落地过程中,促消费政策措施还有亟待改善和提高之处。

受访者主要是城市中产

此次公众调研自2023年2月21日开始,至3月5日结束。其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累计收回有效问卷4105份。其中,受访者男女比例约为1.15:1。

按年龄段划分,54%的受访者在31-40周岁之间,31-50周岁的受访者占比则达到75%。

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看,超过90%的受访者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从受访者所从事职业划分,80%的受访者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或“企业公司职员”。从受访者的月收入看,月收入1.2万-3万元之间的受访者占比达49%。

根据以上统计信息可以发现,参加本次调研的公众样本性别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1-50周岁的中青年和中年人,其中绝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在城市中拥有较为稳定高薪的工作,是典型的城市中产人群,也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住房消费最缺弹性

根据公众调研结果,在1月份的各类消费开支中,餐饮消费无论是频率还是金额均排名第一。这也直接印证了餐饮业告别疫情影响率先复苏的现状。而住房相关消费(包括偿还月供、房租等)频率虽然较低,但其金额较高,在1月份各类消费开支中仅次于餐饮排名第二。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住房消费在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中占比较高且最缺乏弹性,如能通过相关措施增加该项支出的弹性,则对整体消费复苏有积极作用。

消费券为何“领而不用”?

经过各方大力宣传推介,作为重要促消费措施的消费券已经为社会公众所熟悉。公众调研结果显示,公众主要通过政府公众号和新闻媒体获取消费券相关信息,两者分别占比56%,而网络平台、银行渠道占比分别为32%和20%。

在宣传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效果如何?公众调研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领取过消费券,但使用过消费券者只有56%。这意味着还有近半数受访者没有使用过消费券。与此同时,消费券使用数量不足领取数量50%的受访者多达39%,其中约1/4的受访者表示消费券的使用率低于10%。

消费券为何出现“领而不用”的情况呢?公众调研结果显示,消费券的使用限制、面额大小、使用便捷度等原因影响了消费券的实际使用。其中,接近6成受访者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消费商户的限制,约5成受访者反映消费券的面额大小和使用便捷性影响了其使用消费券。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实测调研中也多次发生消费券在商户消费结算时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使用的情况。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消费券的欢迎态度仍然高涨。公众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83%的受访者反映消费券“太难抢”,另一方面在更喜欢“大额消费券”还是“小额现金”问题上,2/3的受访者表示更加喜欢“大额消费券”。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公众调研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惠民生促消费的举措,消费券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广东居民蕴含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巨大,与派发小额现金相比,消费券尤其大额消费券对于拉动消费的作用更大,更受消费者欢迎。

文旅消费复苏会持续吗?

2023年1-2月,文旅消费率先复苏。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日趋正常,文旅消费复苏的趋势会持续吗?

公众调研结果显示,2/3的受访者在疫情前每年会外出旅游1-2次;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外出旅游的热情高涨。随时随地的自由行和自驾游等更为灵活的旅游方式成为首选,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仍然集中在国内,乡村游和大城市景点游的拥趸旗鼓相当。而选择出国游、跟团游的受访者分别只有24%和20%。

在今年旅游相关的消费预算方面,超过4000元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1%,近3成受访者为自己设定了超过1万元的旅游预算。公众调研还显示,公共假期仍然是居民出游的首选时段,超过4成受访者把旅游计划放在了五一、国庆、春节等长假期间;同时,也有超过2成的受访者计划在工作日休假去旅游。

汽车消费应如何提振?

汽车等大宗消费为何迟迟未见复苏?公众调研结果显示,超过7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2023年没有买车或者换车的计划。与此同时,超过51%的受访者表示,政府目前促消费政策对其购买汽车的意愿影响程度一般。

我们也看到,对于促进个人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普及度已经较高,比如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新能源汽车补贴3项政策的知晓程度,分别达到59%、66%和73%。

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在2022年各汽车厂商加大力度促销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汽车市场的短期消费潜力被透支,居民购车需求不足是汽车促消费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尽快恢复汽车消费增长?调研结果显示,在被问及哪些措施会提高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性时,44%的受访者明确希望政府加大公用充电设施建设。在被问及买车时会选择哪种购买方式时,63%的受访者明确选择办理银行分期,另有41%的受访者选择线下到店刷卡/扫码支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通过加大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提高新能源车使用的便捷度,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兴趣,进而激发消费行为。同时,金融机构也应更加下沉汽车消费市场,与汽车厂商和4S店等加强线下合作,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汽车分期产品,激发潜在客户群的购车和换车消费意愿。

疫情虽过影响仍在

公众消费的基础是现实和预期收入,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效益,全部企业的效益加总便是国民经济。公众调研结果表明,7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经济形势对其消费预期有明显影响,其中24%的受访者有强烈影响。

调研结果还显示,目前消费复苏态势并不稳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消费复苏速度差别较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的消费意愿有待提高;消费复苏现状与居民对消费体验的满意度预期之间,也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在促消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普遍寄予期待。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疫情虽已过去,但其对经济的影响仍在,需求端体现出来的就是居民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经济预期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因此,各方应加大力度促进经济全面回归正轨,休养生息,在相关政策的外溢影响方面慎重决策,继续呵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复苏趋势,尽快重塑居民对于未来的消费信心。

在系列调研报告之后,为探寻中国提振消费的各种有效创新路径,南方周末将于4月1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2023年中国消费发展论坛,链接政府、学界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开放、公共、高规格的对话和传播平台。敬请关注。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