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在东亚和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审视鲁迅文学

编者按:

作为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权威,71岁的藤井省三自认是“一个深深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他是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批日本留华学生,曾任东京大学教授,现为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

自从小学五年级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故乡》,藤井省三此后不断与鲁迅的作品相遇,被鲁迅文学的魅力深深吸引。进入东京大学就读后,他选择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后来,他成为日本第三代鲁迅研究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出版了《鲁迅<故乡>阅读史》《鲁迅的都市漫游》等多部专著。此外,藤井省三还翻译了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将中国当代文学介绍进日本。

本文作者吴俊与藤井省三相识于1995年,友情持续近三十年。应南方周末约请,吴俊先生通过持续多次笔谈,对藤井省三进行了专访。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李慕琰 朱强

藤井省三,出生于1952年,日本学者中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权威,他是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批日本留华学生,曾任东京大学教授,现为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著有《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爱罗先珂的都市物语》《鲁迅_故乡_阅读史》《鲁迅事典》《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等,译有莫言《酒国》、李昂《杀父》、克里斯托弗·纽《上海》、郑义《神树》及鲁迅《故乡·阿Q正传》《在酒楼上·非攻》等。(受访者供图/图)

鲁迅对左翼电影深感兴趣,但爱看好莱坞电影

南方周末:您觉得自己的研究独特性,或者说自己的研究倾向和学术目标,主要侧重或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您和日本前辈、同辈学者的不同之处?对于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现状的意见?自己的遗憾是什么?

藤井省三:与中国研究者相比,我的独特性在于我是一个日本人——来自两千年来与中国保持着深厚广泛的文化交流中的日本,一个深深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同时也是对日本以及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不盲目乐观的知识分子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因此,我在学习现代中国文学的时候,经常想到日本,也经常想到世界。我们不只是在汉语、日语、英语等各种语言内考察文学,而是超越语言的界限,以比较文学的思维,来想象文学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再生产的动态发展。

如果对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作一个极其简单化的概观,可以说竹内好是为了批判明治日本的国民国家建设运动向帝国主义体制发展导致战败和被美军占领,因而研究鲁迅并介绍毛泽东思想。丸山昇(1931-2006)作为共产主义者的知识分子,为了参与日本革命,研究了鲁迅和中国左翼文学。那在两位的方法中,鲁迅文学与日本欧美文学的共时性,与现代中国社会的日本欧美市民社会的共通性这样的视点,是否缺少了一点?

支撑鲁迅生活和其文学活动的中国市民社会以及与日欧美的交流这一问题,竹内好和丸山昇或许没有充分深入地思考过吧?举一个例子,两人都只重视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联盟,忽视了鲁迅从北四川路的雅致公寓,经常坐专车“突击”到市中心的高级电影院,在二楼的一等座享受泰山系列这样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事情。

南方周末:鲁迅是深入甚至享受中国都市市民生活的左翼文学家,同时和西洋日本的流行文化保持了经常性的沟通,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同时,鲁迅的上海时代也是中国电影,特别是左翼电影的发达时代,甚至有“左翼电影运动”一说,鲁迅也对电影和左翼电影发表过见解。您的研究贯通了文学和电影,我想请教:鲁迅喜好好莱坞影片与对左翼电影的态度之间,我们能看出点什么微妙之处吗?假如说鲁迅的左翼文学倾向是能确定的话,又能在什么程度或意义上认识鲁迅对于左翼电影的态度?一个个人趣味喜好好莱坞的人与他同时表态支持左翼电影,这不矛盾吧?

藤井省三:我在研究生时代通读了鲁迅日记,注意到鲁迅曾看过大量的电影,且大部分都是好莱坞的作品。由此,1983年,我撰写了一篇题为《鲁迅最喜欢泰山电影》的随笔。非洲丛林中的白人英雄泰山的故事,被好莱坞反复拍成电影,泰山系列正是典型的好莱坞娱乐电影。鲁迅看过在上海上演的各种泰山电影,其中尤以泰山与白人小姐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著名的由韦斯穆勒与莫琳·奥沙利文主演的《泰山情侣》等,鲁迅曾足足三次邀请了家人和内山完造夫妇一同前往。韦斯穆勒是前奥运会游泳比赛的金牌得主,奥沙利文则是当时超人气的性感女演员。

中日鲁迅研究者聚焦于鲁迅在上海期间观看的六部左右苏联电影,其中包括根据普希金原作改编的《杜布罗夫斯基》,并强调“鲁迅最欣赏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拍摄的苏联早期革命电影”。然而,鲁迅看过的苏联电影只不过是他看过的好莱坞电影的二十分之一。

尽管如此,鲁迅翻译了日本电影评论家、日本无产阶级电影联盟成员岩崎昶的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作为宣传、煽动手段的电影》(《现代电影与无产阶级》,1930年,《二心集》),可见他也对左翼电影深感兴趣。

拙稿《鲁迅最喜欢泰山电影》收录于我的评论集《中国文学这一百年》(新潮社,1991年2月)。此后我继续研究鲁迅与电影,发表了《鲁迅与刘呐鸥:“战间期”在上海的<猺山艳史>、<春蚕>电影论争》(燕璐译,《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2月)。刘呐鸥(1905-1940)出生于中国台湾地主家庭,曾留学于东京的青山学院,将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带到了上海,创办出版社,引进左翼文学理论,并最终开始电影拍摄。他的家庭出身、留学经历以及文学活动方面都与鲁迅相似。但对于同时制作及上映的两部电影——娱乐片《猺山艳史》与改编自茅盾小说作品的左翼电影《春蚕》,两人在评价上存在歧议和论争。与鲁迅以左翼文化人的观点批评《猺山艳史》、赞扬《春蚕》相比而言,刘呐鸥基于前沿电影理论,赞扬《猺山艳史》并批判《春蚕》的看法似乎更具优势。而且,无论是上映影院数量还是放映天数,《猺山艳史》几乎都是《春蚕》的两倍。

事实上,鲁迅很可能既没有看过《春蚕》,也没有看过《猺山艳史》。首先,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