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与封建秩序: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主张平均主义吗?
“丘也闻有国(邦)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很多人理解此处,都误以为孔子希望搞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搞“社会平等”、财富再分配。实际上,孔子的这句话,前提就是对“有国(邦)有家者”之间的关系来说的,针对的是诸侯与世卿贵族之间的关系。对于诸侯和世卿贵族而言,最重要的是均衡的政治关系:既不能是君权扩张,压倒世卿,也不能是世卿扩张,架空诸侯。诸侯、世卿之间的均衡关系,就是孔子主张的“均”。至于“寡”和“贫”,也都是针对诸侯、世卿关系来说的,意思是就算资源少,但只要安定就好,比杀来杀去,破坏了封建时代的不成文游戏规则强。
责任编辑:陈斌
季氏讨伐颛臾这事,发生在鲁哀公十年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以后。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当时有个时代背景,就是在此之前鲁国便频繁与作为鲁国附庸的东夷邾国作战。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开始,到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光是与邾国的武装冲突就发生了五次(程石泉:《论语读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92—293页)。对同样属于附庸的东夷小邦颛臾用兵,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这一系列的折腾,其实也正是发生在季氏走向了极度衰败的时候。这次讨伐颛臾后,短短数十年时间内,这个在鲁国政坛上执牛耳多年的强盛世卿,迅速地走向了灭亡,时间当在鲁元公(前429—前408年)时期(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2页)。
可以说,季氏的此次军事行动,正是极度衰败后奋力挣扎,以图挽回颓败之势的最后努力。但这一努力,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激化内部的矛盾。正如孔子所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是古老的“神守国”
颛臾,是山东土著的风姓之邦。位于现在山东省平邑县东柏林镇固城村,故城遗址接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长550米。考古发掘显示,颛臾所在的柏林镇一带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龙山时期就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山东省平邑县博物馆:《山东省平邑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载《华夏考古》2001年3期,第15页)。这些考古证据表明颛臾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山东地区的东夷原住民。但这个小国虽然古老,规模却并不大,一个正方形的小城,也就几个足球场那么大一点。
从周人早期伐商和东征,并经营“东土”秩序开始,就尊重颛臾等东夷原住民小邦,让其继承古代传统,作为“东蒙主”祭祀蒙山。在蒙山南的蒙阳河东岸,就有颛臾祭祀蒙山的夯土古祭坛遗址,在“学大寨”时期被平毁。1960年代在蒙山周边,也还发现有一些遗迹与青铜器(顾向明:《余子氽鼎与先秦蒙山祭祀新探》,载《临沂大学学报》2021年5期,第69—70页)。
章太炎和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