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绽放,理想幻灭:追寻苏辙的河南印记(下)

尽管苏辙生命中最后的12年时光是在颍昌(今河南许昌)度过,他的子孙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但在许昌寻找苏辙的历史足迹,却颇费周折,许昌主打的文化牌是“三国文化”:曹魏不夜城、曹魏古城、曹丞相府……

跨越千里追寻苏辙的河南印迹,在书本诗赋文章与大地遗迹互证的探寻过程中,我在求索,作为大时代下的苏辙,他是如何做到在沉于底层幕僚长达二十多年中韧而不折、感而不伤,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地去完成自我的?长达十几年的隐居,他又是如何抛却曾经苦苦追求的政治抱负,在浊世的淤泥中开出自己的学术之花的?

责任编辑:杨嘉敏

颍川:隐居遁世著述丰

元祐八年(1093)九月,随着高太皇太后的去世,18岁的哲宗亲政,一大批新党人物如章惇、吕惠卿、杨畏等返朝重用,苏辙兄弟人到晚年的政治生命,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得一塌糊涂。

作为制科奇才,苏辙兄弟并不是不知道政治的凶险,并不是不懂得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中庸之道,但“修齐治平”的儒者思想,已经根植于骨髓,他们直言极谏的初心,就是匡扶国家社稷。

即使面对哲宗亲政后的不同政治风向,苏辙依然多次上表奏章,先是批评哲宗刚亲政就先重用身边内臣,同时还把哲宗推进的政策与高太皇太后时进行类比,希望能用这些建议引导哲宗的政治态度变化。这无疑引起了哲宗的极大反感,逮住其一个上疏中拿汉昭帝与自己类比的用典,一道诏书就将其贬了。苏辙“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终成镜花水月。

汝州、袁州、筠州,“岁更三黜”,拉开了苏辙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政治上共进退的兄长苏轼,自然也不能幸免,惠州、儋州,成为他生命最后的谪居之地。

汝州是苏辙一生中唯一真正当过知州的地方,也是苏轼从被贬地黄州起用前任职但没去的地方。尽管只有短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两个月左右,袁州和筠州更多是越贬越远的信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苏辙为汝州做的可圈可点的事至少有三件值得说道说道:一是出资修葺龙兴寺吴道子的壁画;二是补刻杨亿(宋真宗朝最有名的文人)诗碑,扩建“思贤亭”;三是因为干旱去祈雨,据说非常成功。不仅如此,还以此为题材,写了两篇出色的散文《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汝州杨文公诗石记》,倒是主政者没有想到的。对弟弟在被贬之途还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善举,苏轼举双手赞成,作诗云:“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

之后,在哲宗亲政时期,苏辙先后还被贬到雷州、循州,从绍圣元年(1094)三月到元符三年(1100)二月,近6年的时间,都在贬谪迁徙之中。随着哲宗崩逝,徽宗继位,一样反对变法的向太后一起听政,为了搞新旧两党的平衡,对朝中官员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一大批元祐旧臣得以恢复官职。元符三年(1100)二月,苏辙被命量移永州;四月,被命移居岳州;十一月,被复官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外州军任便居住。同年,苏轼量移廉州、永州,后得旨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回望苏辙的一生,恰恰是8年两贬筠州作“高安客”的岁月和晚年隐居颍昌12年的时光,成为他学术、文学成就的两大高峰期,或者说,苏辙能跻身“唐宋八大家”,抽离了这两段时间的文学成就,就显得有点难如人意了。

苏辙晚年最后隐居在颍川,并且让子孙后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某种意义上,冥冥中有种实现父亲生前夙愿的天意。

从《苏氏族谱》中我们了解到,苏轼一家的根在赵郡(今河北赵县),后迁至河北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因此,三苏都爱自称“赵郡苏氏”,苏辙更是将自己的文集定为《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应诏集》等。先祖中,武则天时出了个显赫的人物苏味道,官至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由此苏家在眉州扎根,至苏洵这一代,已经有三百多年家史了。

但苏洵一直有迁居祖籍中原大地的雄心,对于陆游口中赞美为“郁然千载诗书城”的眉州,长期在外游学见多闻广的苏洵则认为,蜀地虽然富足,但地理方位上的闭塞使盆地意识严重,怕子孙长大后见闻狭隘,而中原大地嵩山之下风土、人物俱佳,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一念头不只是一丁点冥想的火花,在嘉祐元年(1056),苏辙兄弟赴京考试时——当然没有预料到两兄弟第二年能进士登科,苏洵都还有这种打算,且看其《嘉祐集笺注》所言:“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汝州位于嵩山之南,抬眼北望就是嵩山。被贬到汝州时,苏辙对宦海的凶险和命运捕手的步步紧逼已经有所察觉,一方面为了圆父亲带自己和兄长赴京前许下的嵩山之梦,另一方面为了今后的生存安居做长久计,早在元祐年间在朝廷为官时,就在颍川置有田产,用于将来建房置业。苏辙《颍滨遗老传》就明确透露了这点:“有田在颍川,乃即居焉。”这不经意间的举措,让苏氏后裔兜兜转转三百多年后,又回到中原大地开枝散叶。

苏辙没有兄长苏轼那么爱建房筑屋,但人生晚年,为了儿孙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为了让兄长苏轼的儿孙能从常州迁来一起居住相互有个照应,在建筑爱巢上,所做的努力也是蛮拼的,不但分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