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的2024年度书单

希特勒的崛起,固有他自身的原因和德国现实土壤的养成,同时也是国际上各种势力互相博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看得真是惊心动魄,扼腕痛心。

责任编辑:刘小磊

《绥靖时代:希特勒、张伯伦、丘吉尔与通往战争之路》,[英]蒂姆·布弗里著,吕芃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3月

这部书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作家、记者蒂姆·布弗里,他的写法是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几乎都是当事人出来说话,作者很少站出来议论或评论。作者使用的材料,除了历史档案、文献,还有大量的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游记、新闻报道和回忆录,各种材料互相印证,尽力复原1929—1939十年时间在欧洲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情背后原因的复杂性,与各方面不同的诉求。希特勒的崛起,固有他自身的原因和德国现实土壤的养成,同时也是国际上各种势力互相博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看得真是惊心动魄,扼腕痛心,先是阿比西尼亚,接下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直到波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各色人等的做法,今天我们已很难理解,而想想当下所面对的战争,又觉似曾相识。总之,这本书讲的虽是数十年前的历史,但很有现实意义,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

《失去的三百年》,郭建龙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

郭建龙的《失去的三百年》,副题为“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亦有题注:“从隆庆开关到鸦片战争,中国走了一条三百多年的弯路。”郭建龙的书读过几本,他的写作给我留下两个很鲜明的印象,一是大量占有材料,他看书很多,范围很广,边边角角,不遗余力,真如韩愈所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其二是他喜欢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并努力求证,解释说明,有时难免有刻舟求剑之虞,但也常有惊人之语。读《失去的三百年》亦有这种感觉。书中他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试图说明,中国在这三百年间,并非与世界完全隔绝,海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是很活跃的,对世界也有很广泛的了解,西方国家来此做生意和传教的人也不少,有些人很努力地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中国的官员和商人,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过很大贡献,如果不是封建集权制度,中国是有机会跟上世界潮流,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富国强国的。但由于 “人治”带来的政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耽误了三百年的时间,遂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案板上的“鱼肉”。这种观念和认知在当下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事实上,现在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