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翔 | 何为少年之“强”
只有年轻人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有良好的文明教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才能够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而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责任编辑:刘小磊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脍炙人口,其中“少年强则国强”的说法,更是广为人道。青少年代表未来,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如何,便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将来如何。这一点,恐怕是古今中外无人怀疑的。不过,这里的“强”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少年强”究竟是什么意思,梁启超并未在文中给予解释。或许他认为“强”的涵义不言而喻,但是,何为少年之“强”,却实在是一个需要加以分析和澄清的问题。在今天,这一点尤其必要。
“强”字最容让人想到的,首先是体魄的强健。这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当时国人普遍身体羸弱,以致被外人讥为“东亚病夫”。大众熟知的一系列文学和影视作品,如《霍元甲》《精武门》和《陈真》等,都是当时的国人欲求强身健体、一洗“东亚病夫”之耻那种集体意识的充分流露和反映。时至今日,一个国家的青少年之“强”,仍然直接意味着体魄的强健。在种种体育竞赛中,这一点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因此,种种体育竞赛的胜败,也成了牵动人们心情的重大事件。比如中国足球一再的败绩,之所以令人痛心疾首,就是因为“赢”意味着“强”,而“败”就是“弱”。没有“弱”所导致的“败”,也就不存在国家与民族的荣誉问题。
不过,“少年强则国强”中的“强”,并不只是体魄强健意义上的“强”。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耻辱。虽然足球运动败绩累累,但其它体育运动方面,中国运动员则捷报频传,中国也早已成为体育大国。但是,为什么大众中不少人对于昔日梁启超所谓的“少年强则国强”仍然有着强烈的共鸣呢?这就说明,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的“强”,不仅仅是国人体魄的强健,甚至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并不是身体的强健。
为什么这么说呢?显然,体魄的强健只是“力”这一意义上“强”的反映,而人类作为文明的存在,除了“力”之外,更注重的是“理”。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并不在于“体力”“物力”乃至“财力”和“军力”这一“力”的方面,而在于创造文明并体现文明这一“理”的方面。否则的话,人类就成了弱肉强食的蛮荒丛林和动物世界。
俗话所谓“有理走遍天下”,说的正是“理”的力量超过一切,任何人都要讲理。曾有古代的皇帝自认为掌握了最高的权力,变成了天下最“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