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当让鲜活的传统更加生机勃勃丨快评

有活的文化,有死的文化,两者何啻霄壤。中国人,要善于传承与创造有利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文明延续的一切文化,这文化是活的,是向上的,是熵减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为此自豪的,而不是死去的或垂死的,是堕落向下的,是熵增的,让与我们无关的后人在博物馆凭吊观赏的。

责任编辑:辛省志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第19届常会。会上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对此消息,绝大多数人觉得“与有荣焉”,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觉得“非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的一项荣誉。不过近些年来,公众对“非遗”本身也实现了一些必要的祛魅,其公共价值更多会体现在增进“何谓文化”的讨论。

比如“春节”与“元旦”,现在并不是一回事,分别指夏历正月初一与阳历1月1日;过去(1912-1913年之前)也不是一回事:前者指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后者指夏历正月初一。

汉武帝时推行《太初历》,以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人“过新年”就是“过元旦”。“元”是最初、开始、第一的意思;“旦”会意,清晨太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