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的警钟再次敲响

暴露于喷洒草甘膦环境中的人员仍有致癌风险,且有可能对大脑造成持久伤害。

责任编辑:朱力远

1970年,孟山都公司研究人员约翰·弗朗茨研发了草甘膦(Glyphosate,商品名Roundup,专利2000年到期),这是一种广谱的有机磷除草剂,可用来杀死多种杂草,尤其是与作物竞争的一年生阔叶杂草。

之后,孟山都推出了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如转基因黄豆、棉花、油菜及玉米等,让农民配套使用草甘膦,能够杀死杂草而不会杀死作物,因而导致全球广泛采用草甘膦。不过,草甘膦的广泛使用曾让该除草剂陷入巨大危机和争议,有研究发现,该除草剂可能致癌。

农民在稻田里喷洒农药。视觉中国|图

农民在稻田里喷洒农药。视觉中国|图

2015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以及体外试验,将草甘膦归类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2A类)。不过,2015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公布了草甘膦的新评估报告,得出结论是,该物质不太有机会具有遗传毒性(损害DNA)或构成对人类致癌的威胁。但是,对食品风险的评估不适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