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闯王到洪天王

晴和姚雪垠同时提出了写太平天国的选题,而且都是电影文学剧本。那一年,李晴26岁,姚雪垠46岁。谁也不曾料到,一年后风云突变,一个“反右斗争”,改变了他们的创作计划,也给他们带来了绝不相同的命运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李晴小档案
李晴,原名何鸿,安徽太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30年。出身书 香门第,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冬从故乡安庆潜 入中原解放区。历任新华社记者和地方报纸主编,业余从事文学写作与历史研究。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观点,先后被戴上了“胡风分子”、“ 右派分子”的荆冠,“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级为“反革命分子”入狱劳改。1977年于狱中上书邓小平,请以余生重写“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的太平天国长篇小 说,邓小平亲笔批示:“写一部这样的作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应为他提供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随后他被安排出狱,担任郑州市作协主席,又到广州从事太平天 国长篇小说的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 《天京之变》、《天国兴亡录》、《没有阳光的城堡》,短篇小说集《明天我们去采三色堇》,中篇小说《我们放弃隐私权》等。2000年完成长篇纪实《天堂飘泊》。
李晴的长篇历史小说《天国演义》终于出版了。引起了我对一些往事和故人的回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和诡谲,二是因为人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之相关。

在文艺界,一直有人想用文学作品再现这一历史悲剧,当时和李晴同时有了这一想法的就有两位文坛前辈——冯雪峰和姚雪垠。风云变幻,半个世纪匆匆过去,到如今,只有李晴这个当年的“小青年”,在历经磨难的半生中矢志不渝,拿出了这部一百二十万字,堪称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力作。

这是就小说而言。若说到历史随笔,就“无独有偶”了,因为还有个潘旭澜,和李晴走的是一条道路,得出的结论也大体一致。潘旭澜的《太平杂说》近年来已经得到读书界的推重,李晴的《天国演义》将和《太平杂说》一起,成为这一领域的“双璧”,供人鉴赏品评。

53年前的旧事

1956年春天,中南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开办了一个电影文学讲习班,由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带领著名编导杨村彬、陈西禾等主持。当时每天看几部影片,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产片,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国影片,还有美国的《魂断蓝桥》、《鸳梦重温》和苏联的《第四十一》等等。这在当时可是极大胆的思想解放。陈荒煤会上会下动员大家写电影剧本,支持祖国的电影事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晴和姚雪垠同时提出了写太平天国的选题,而且都是电影文学剧本。那一年,李晴26岁,姚雪垠46岁。

当时正是所谓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