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反叛者与开拓者:“小儿子们”引领了科学革命?

兄弟姐妹可能注定要争夺父母的宠爱,但他们在自己家庭中采取的特殊策略是由他们成长的特定环境决定的。一般来说,长子往往比弟弟妹妹更自觉,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后盾,而幼子往往更合群、更外向、对经验更开放(从不服输的意义上来说)。

责任编辑:陈斌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显得桀骜不驯、积极进取、渴望叛逆与创新,又有的人似乎从小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愿质疑与冒险?

这个话题总是能够勾起人们的兴趣,也存在过无数个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答案,其千门万户与千人千面也足以让人放弃寻求“终极答案”的欲望。而如果把问题题干缩小,比如说那些做出颠覆性成就的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特质,答案也许就会更具参考价值。

从继承权说起:先天与后天,“命“与“运”

近年来,“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突然之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论者从各个角度论证,个体的原生家庭会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决定且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诸如“原生家庭幸福会治愈一生”“用一生治愈原生家庭的不幸”的说法随处可见。

不少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的因素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毕竟人生的头二十年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而在“原生家庭”之外,所谓“基因彩票”的理论也进一步证明,父母赋予孩子的基因同样会在一个人呱呱坠地之际就为他或她的一生写好了“源代码”。

而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基因彩票”,这些理论绝不是在鼓吹“先天决定论”,更不是赞同“人生来就不平等”与类似的丛林法则甚至是优生学理论,而是号召早已经过“自由、平等、博爱”洗礼的现代人,重新严肃审慎地认知这些先天因素的重要性。

先天的“命定”,重要性绝不在后天的“运势”之下。“基因彩票”称得上是“命定”,而“原生家庭”却介于“命定”与“运势”之间。所谓“养恩大于生恩”,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哪个家庭,但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却是可塑造的。即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他们经历感受的“原生家庭”也是不尽相同的。史上有不少流行的俗语就总结了类似现象,比如“龙生九子各不同”“老来子受宠”“长兄如父”的说法。

就出生次序而言,长子与幼子会在生长发育中得到特别的对待,人生历程也明显区别于其他兄弟姐妹。这当然是源于朴素的人性,也会继而形成种种偏好、风俗、习惯乃至法律。最为显而易见的是,世界各大文明都发展出了有关长子/幼子的独特风俗习惯,在继承法上也有相应的侧重与偏好。

“头生子献祭”,是东西初民都有过的习俗。以发源于近东地区的亚伯拉罕诸教(天启宗教)为例,宗教律法里就提到过“凡是头生的都要归神”,亚伯拉罕献祭长子以撒就是最著名的一段掌故。中国先秦时代典籍如《墨子》也记载了类似的“杀长子而食”的习俗,古人相信这种习俗有益于后面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宜弟”。

东西方的初民社会各自演化出要把长子杀掉的习俗,背后展现的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向上天/上帝/诸神献祭头生子与第一批庄稼,之后的人丁与收成方能兴旺。

而在文明进步之后,“长子继承制”则慢慢浮现。长子最为年长也最为得力,天生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也顺理成章地逐渐化身为唯一继承人,在东方有嫡长子继承制,在西方则有日耳曼法,其目的都是以长子的力量来守护家族资源(土地与财产)的完整,杜绝家族内部不必要的继承权纠纷。

中国古代自西周之后逐渐形成的宗法制度,也在法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