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⑩:影响照护倦怠的三个决定因素

编者按:

几个月前,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成为热点。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并不是胡泳教授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这也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照护是中国老年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家庭照护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写系列文章,以亲身经历和学理思考,探讨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十篇。
当家庭照护者为了满足日甚一日的照护需求而感到不堪重负时,就可能产生倦怠。这可能严重影响照护者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削弱其对亲人的照护能力。

责任编辑:辛省志

我们一般把照护者分成两类:非正式照护者和正式照护者。非正式照护者指的是家庭成员或朋友,他们在没有经济报酬的情况下为亲友提供照护;正式照护者则是与医疗或社会服务系统相关的受薪照护提供者。

在文献和媒体中普遍认为,作为非正式照护者,个体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风险。尽管这一共识受到某些挑战——例如有研究发现,照护可能带来有益的健康和福祉结果——但主流观点仍然相信,非正式照护在许多方面可能是一种使个体承受压力的经历。

如果压力长期存在,就会导致照护倦怠。如我曾说过的,它是长期承担照护责任的人因身心持续高压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耗竭状态。当家庭照护者为了满足日甚一日的照护需求而感到不堪重负时,倦怠就可能产生。它并非简单的“疲惫”,而是一种可能严重影响照护者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的综合问题,同时也会削弱其对亲人的照护能力。

照护倦怠的三维理解

倦怠是一种面对慢性压力的三维综合征,三维指的是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一概念主要用于研究工作当中的幸福感,通常发生在那些与他人以某种方式互动的人身上。

工作倦怠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耗竭感的增强。随着情感资源的耗尽,工作者感到他们不再能够在心理层面上奉献自己。另一个方面是人格解体,即对照护对象产生消极、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情感。这种对他人冷漠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看法会导致照护者认为,他们的照护对象遇到的麻烦是应得的。第三个方面,个人成就感减少,是指倾向于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照护者可能对自己感到不满,对工作的成就感到不满。

倦怠是职场大忌。不论是何种职业,倦怠可能会对工作者、客户以及组织的更大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会造成服务质量的恶化,也是构成工作流动、缺勤和士气低落的重要因素。此外,倦怠似乎也会导致个人功能障碍,包括身体疲惫和日常问题的增加。

1986年,关于非正式照护中的倦怠首次出现在珍妮特·艾克伯格(Jeanette Y. Ekberg)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即所谓“配偶倦怠综合征”,因为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的配偶表现出了类似于正式照护者(也即照护是这些人的受薪工作)的工作倦怠症状。尽管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长期以来未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自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调整倦怠的测量方法,以评估非正式照护者的压力。2019年,皮埃尔·杰瑞恩(Pierre Gérain)和伊曼纽尔·泽赫(Emmanuelle Zech)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叫做“非正式照护整合模型”(ICIM,Th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