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推销来电

民法典写明:“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只有这件事情能增加他们的麻烦,他们再打推销电话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是否适当了。”

这类案子,必须得有一个很强的证据能证明:推销电话确实是被告打来的。

责任编辑:张玥

2023年,孙千和的案例被最高法列为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典型案例。视觉中国/图

2023年,孙千和的案例被最高法列为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典型案例。视觉中国/图

接到推销电话,你会怎么办?

无奈挂断,可能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或者放任铃声响着,以拒接来对抗;有的人可能会与业务员较个劲,发泄一下不满,常见的最激烈的反应不过如此。

有人却选择了向法院起诉。南方周末记者找到了3位有此行动的人。

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这么做的。

孙千和下定决心起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滨州分公司(下文简称“移动滨州分公司”),是因为,在她明确给官方客服打电话强调“不要再打了,不接受任何推销”,甚至表明自己是律师,如果再打,就法院见后,推销依然没有停止。

上海的胡先生是在已经拒绝了银行的推销电话,却仍收到推销短信后,决定提起民事诉讼,“只有这件事情能增加他们的麻烦,增加他们的成本,他们再打推销电话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是否适当了”。

另一位当事人曹康在山西大剧院买票看了一场演出之后,频繁收到推销短信。对方却不承认发了短信,“这种摆明了不认账的态度,就得和他们较较真”。

起诉之后,有人选择接受调解,有人用了一年,拿到了胜诉的判决。回顾维权经历,三位受访者都提到了一条出自民法典的法律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拒收无效,投诉未果

5月底,曹康胜诉了。法院没有支持他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但判定几个被告要停止发送宣传短信,并进行书面道歉。

事情始于2023 年7月,他买了一张山西大剧院的演出门票。10月,开始收到以【山西大剧院】为抬头的推销短信。

一开始曹康没在意。他提供的短信截图显示,推销短信从2023年发到2024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条。2024年4月,他按照短信内容提到的“拒收请回复R”,选择了退订。但退订之后,短信还在发,他联系了山西大剧院。

“一般对方也就承诺不再发了,但他们直接不承认,说不是他们发的。”

曹康说,短信内容的开头都是山西大剧院的名字,还附带着名为“山西大剧院票务管家”公众号的购票链接。该公众号实名认证为:山西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他也向剧院的官方电话核实过,这就是剧院自己的公众号。

曹康报过警,查了相关法律条文后发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确是刑法列明的犯罪行为,但是得达到一定数量,他这只是个案。之后,他决定试试起诉。

孙千和的故事则开始于2020年。年初,她接到的推销话费套餐升级的电话越来越多。

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次,她都会告诉对方“不要再打了”。但隔几天又会有一个不同的号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