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大学与好的文学——假如我是蔡元培,我会请韩寒当教授

这些年来,人们深刻地感觉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总出不了大作家和大科学家?我也在深思这个问题。我不否认市场化给我们的教育的开放带来的益处,但教育的商业化的确玷污了学术的神圣性。

责任编辑:马莉

现在的大学多数仍在沿袭苏俄体系,部分在转型,与英美体系接轨。最近闹得很热的北大自主招生事件,若能排除暗箱操作等因素,就是个好的尝试,是在培植“地气”。好的文学家或许将会在这种自主化越来越大的过程中,逐渐上浮出来。

2010年第一期《亚洲周刊》,推出“2009风云人物”韩寒,老少学人欣喜相传,让我无比感慨。这位非科班出身、高一就辍学的“叛逆”,堪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陈读书杂,多是“钱锺书、胡适、梁实秋、林语堂”那脉“民国”人。这脉人都有些什么样的精神底色呢?明眼人一望而知。我思考的落脚点则在好的大学和好的文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上面。因为韩寒口中的“民国”那帮人都是文学家,都是那个时期大学教育的受惠者与施惠者,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而韩寒作为一位作家和“风云人物”,却站在“今天的大学”门外。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人们深刻地感觉到: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