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一个动词

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在哈佛大学著名的Sanders剧场上,他开讲“正义”课程超过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前来围观他的哲学课。

责任编辑:刘小磊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

哈佛大学名嘴

萧伯纳曾经讥讽“有教养的英国人”除了掌握“对”与“错”的差别,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后来,一个有教养的英国哲学家自嘲说,这个批评用在道德哲学家身上其实更合适——这些在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家伙常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无知当美德。

谢天谢地,自从有了迈克尔·桑德尔,言语乏味且五谷不分的道德哲学家们,终于等到了拨乱反正的这一天。在哈佛大学著名的Sanders剧场上,这位风度翩翩的哲学家开讲“正义”课程超过30年,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学生前来围观他的哲学课。

从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到克林顿在性丑闻中到底有没有说谎,从德国罗滕堡的食人者,到美国黑水公司保安在巴格达广场的开枪事件……你能看出桑德尔对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有多了解,更妙的是,桑德尔还能上通下达,把亚里士多德、康德、边沁、罗尔斯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经典哲学家从积满灰尘的书架上拉下来,洗洗刷刷,就成了最积极亲民的公共论题参与者。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朱慧玲译 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58元

现代苏格拉底

2009年,桑德尔的课堂讲义整理出版,取名《正义:该如何做才是对的?》(编者注:与中信版译名略有不同)。还是这一年,哈佛大学把他的课堂视频放到了网上。拜网络“开放”与“共享”之赐,现在,无论是在Youtube还是在土豆,墙里墙外的哲学爱好者们都可以亲身体验一把桑德尔的名嘴风范。

同为名嘴,与他的中国同行相比,桑德尔的特点是,一不做声情并茂的道德说教,二不假装暴脾气来赢得满堂彩,即使偶尔聊八卦也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说理和推论。

上世纪70年代,牛津大学的男女生被分在不同的学院。圣·安妮女子学院中有一些年长的教员,基于传统道德反对异性留宿,但因为时代在变,不能直接用“伤风败俗”来支持她们的观点,于是她们就想出了下面这个理由:“如果男子留宿的话,学院的开支会因此而增加。”因为“他们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