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远见】垃圾费随袋征收,“台北经验”创造奇迹

这个政策的妙处,在于提倡的环保行为与设计的经济激励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贯性。环保人士们需要极大热情像苦行僧那样才能践行的事情,台北的家庭主妇阿公阿婆们,为了节省家用,每天稍稍花些时间就可以做到了,而且是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好的效果做到了。

责任编辑:陈斌 实习生 贺风玲 忻隆

(南方周末资料图)

城市工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等资源丰富、生活便利,乃是“现代性”的显著标志之一。但生产和消费的繁荣必然带来垃圾的增加,为此,必须在城市周边兴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设施。前者,不喜爱的人不多,后者,不厌恶的人也不多。大家避之唯恐不及,“邻避”(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缩写)运动也就应运而生。真是令人头痛啊!

要是一方面城市生活的诸多好处能一个也不少,另一方面不制造那么多垃圾,那该有多好!

宣扬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倡分类回收和垃圾减量,是最常见的应对措施。只可惜如果不与其他更实质性的措施配合,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盖成本收益的计算,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分类也好,减量也好,都需要额外的成本。若非是觉悟高、自制力好的环保人士,一般人心血来潮,执行几天可以,持之以恒是很难的。

可是,对台北市的270万市民来说,垃圾分类和设法减少垃圾丢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