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给人大代表履职“打分”?修改代表“自己的法”
目前各地对代表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建立履职档案,将履职表现作为换届连任的参考;有的要求代表向选区选民或单位述职;有的探索履职打分制,高分者获颁荣誉证书。 -
一家互联网法院的6年半:6734件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炮制AI虚假广告、利用大数据进行虚假营销等情况逐渐涌现。” -
河南一律师庭前遭法警背铐:法院院长道歉,相关人员停职
进入法庭后,邵玉娟向书记员提出复制三级鉴定意见的请求。她担心书记员之后否认这件事,遂掏出手机试图录像取证。随后,3名法警进入法庭。 法院认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规定,全体人员在庭审活动中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拍照或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等传播庭审活动。但邵玉娟表示,当时庭审还未开始,她没有违反法庭纪律。 -
破产案件十年增长15倍,全国政协委员彭静呼吁完善管理人“利害关系认定”
她认为,规定虽明确了法院有“认为可能影响其忠实履行管理人职责的其他情形”的自由裁量权。但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判断差异,造成同类案件不同裁判的结果,导致法院自由裁量权过大。 -
全国人大代表汤维建:保障骑手权益,单独立法更合适
“有就业无门槛、有劳动无单位、有上班无下班、有报酬无工资、有伤残无工伤、有风险无保险、有问题无监管、有纠纷难维权。” 如果将“新就业形态”关系全部直接纳入到现行劳动法体系中,容易引发用工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足等问题。 -
审判权和执行权如何分离?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呼吁尽快明确
学界长期认为审判与执行不分的传统模式,是导致执行难的原因之一,应将审判权与执行权分离。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强化当事人、检察机关和社会公众对执行活动的全程监督”。 -
坚持“同责同罪同罚”: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冯键谈产权保护
过去一年,我们起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15613人,起诉涉及民营企业的腐败犯罪1869人,并开展“空壳公司”专项治理,同时深化涉企“挂案”专项清理,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
广东省高院院长张海波:做民营经济的“法治园丁”
法官不能只做“裁判员”,更要当“调解员”“普法员”,对一些“骨头案”“钉子案”,不光看表面争议,更要深挖背后的核心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两高”报告加减“法”:变化背后有深意
此前5年,“两高”报告中关于“认罪认罚制度”的表述主要为“落实”“推进”和“正确实施”,2025年的关键词是“规范”。 报告内容的加减,不仅是“两高”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也是它们“转型”的需要,更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矛盾变化的某种体现。 最高检2022年工作报告明确,对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要“全面推开”,到了2024年时,表述变成要“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不过,2025年报告中,只字未提。 -
最高法审委会专委刘贵祥:助力民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从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环节,多措并举,坚决惩治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严防司法地方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