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直接证据,能否认定性骚扰?丨法眼
2003年全国首例原告胜诉的性骚扰案——“武汉市女教师何某诉上司盛某性骚扰案”就曾使用被告的品格证据。 在中国的性骚扰司法实践里,曾经有过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尝试。不过,在绝大多数性骚扰诉讼中,依然是要求原告提供充分和直接的证据,否则就以“证据不足”驳回起诉或者判决败诉。 -
“管法之法”再修,地方立法权再扩容
“如果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立法法就是‘助产法’,生出很多健康活泼的孩子。” 设区市的立法权限原本被限定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3个领域,这次修法新增了“基层治理”。但多位人大代表已经提出“基层治理”这个概念比较笼统。 2015年设区市刚获得立法权时,各地立法实践十分积极,而近些年,地方立法意愿没那么强,“甚至有点谨慎”。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法律人”在两会:参政议政有“先天优势”
有人会说律师是天生的政治家,“可能这句话有点夸张,但确实律师的关注面更广,什么样的人都接触,出于专业要求也会关注更多社会群体。” -
关注个人破产、促进“人水和谐”:来自法律界的两会声音
厦门海事法院院长夏先鹏:由相关部门牵头,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对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兜底。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有针对性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压缩财政赤字、稳定物价、稳定百姓期待。 中豪律师集团董事局主席袁小彬:个人破产制度应主要考虑个人在当地形成稳定的工作、生活和财产关系,与其相关的财产登记、社会保障等信息已基本完善等因素。 -
南周对话广东高院院长张海波:对 “卡脖子”领域司法保护要加强
近5年,广东法院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6.1万件,其中环境公益诉讼案件922件,坚持“惩处与引导、赔偿与修复、监督与支持”并重。 -
最高检排查5年来325件刑事错案,追责551人
过去五年,上升的主要是罪行较轻的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比如,起诉“醉驾”150万人,上升1倍;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从2018年的137人上升至2022年的13万人。 -
南周对话江西高院院长傅信平:探索构建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机制
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环境资源手段,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南周对话上海高院院长贾宇: “父债子偿”等传统偿债文化观念需转变
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债不赖”“父债子偿”这样的传统偿债文化影响很大,文化观念还需要转变,从行政管理上要将破产企业和正常企业同等对待。 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用好司法大数据这座“富矿”作为提升司法质效、加强司法监督、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才是关键。 -
南周对话安徽省检察院检察长陈武:合规改革有利于涉案企业“活下来”
企业合规本质上属于“司法康复”,通过综合运用司法政策、创新司法手段,让“带病”企业通过合规建设,实现“司法康复” “企业更生”。 检察公益诉讼领域存在立法分散、供给不足、层级不高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该项制度可持续性发展及治理效能发挥的掣肘。当前公益诉专门立法的优先选择是应先行制定一部“检察公益诉讼法”。 -
虚拟财产纠纷成维权热点,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建议加快立法
皮剑龙:要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出台“先行先试”的法规政策,地方立法先行,率先制定具有本地特点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