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企业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是第三次分配下的企业责任和担当
过去20年来,无论是企业基金会数量、还是企业捐赠金额上,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简单的“扶贫济困”“给钱”,已经难以达到现代公益慈善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以慈善为导向的第三次分配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安排,对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质量开始提出了要求。提升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探索更加丰富的公益实践,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上可以做得更多。 -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2)调研启动
-
互联网民企基金会侧写:老、中、新三代的使命与突破
如何看待企业基金会的特殊身份?怎样梳理企业基金会在公益事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路径?我们试图对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北京美团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美团基金会”)、天津市新氧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氧基金会”)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互联网民企基金会进行侧写,以此获得一些答案。 -
凝聚“知食”力量,为儿童构建健康食物环境
“民以食为天”,这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充足的营养能够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稳固基石。据研究,中国6至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已跃升至接近19%,而超重肥胖儿童可能面临认知、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困难,还可能受到歧视、难以融入社会、感到抑郁,学业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食物环境的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需要儿童与家长用“知食”抵御环境影响,还需要政府机构、食品企业、营销机构、社区、学校和家庭共担责任,推动食物环境的改变,将儿童的需求置于首位,保障儿童获得营养食品和健康未来的权利。 -
“青年更懂青年”:交融兼顾互惠的公益新思
在公益浪潮逐渐席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和公益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不少公益主体在探寻新的公益模式过程中,逐步推进青年与公益之间相互交融、互相帮扶的良性循环。而这一过程中,用“互惠”代替“帮扶”的青年发展项目受到关注,这一模式的快速崛起也意味着公益和青年之间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发展路径。 -
峰会与“风”:公益数字化变革进行时
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 通过体系化的平台,把善意连接成一张流动的、数字化的网络,让每个人的公益理念、责任感凝聚起来。 -
让公益信托和慈善信托成为中国信托业回归本源的机会
慈善信托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施行后登场,经过6年的发展,累计设立854单,财产总规模40.86亿元,但发展势头并不乐观。公益信托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出台后一直被束之高阁,案例寥寥无几。信托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公益/慈善信托的发展也许不能完全依赖金融业,而是要依靠慈善组织和公众。 -
益思丨何国科:公益品牌保护,法律可以做些什么?
公益行业通常会存在一个刻板观念,即:公益品牌不需要谈保护。但事实恰恰相反,小到细枝末节,大到遭遇雀角之忿,公益行业在面对“品牌保护”时遇到的问题不知凡几。如何在法律角度实现公益品牌保护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救济”,何国科分别给出了一些建议。 -
益思丨真爱梦想王慰伊:用精确、有效与情感打动公众
在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品牌总监王慰伊看来,公益传播要面临的受众一定是多元和丰富的,这意味着公益组织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以及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找到公众的痛点与需求,才能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
育儿假带来的用工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