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品牌建设的“老问题”与“新突破”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3)解读
培育公益品牌越来越受到重视。调研发现,中国公益品牌建设依然存在资源约束、制度不完善、传播乏力等“老问题”,但部分公益机构的意识已经开始转变,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关注经验总结与扩散。 -
从0到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之路
“一带一路”不只是商贸往来,更强调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这为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开了一扇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步伐有所加快。在中国取得良好成效的减贫经验、品牌项目在海外逐渐形成了国际影响力。然而,海外开展公益慈善项目,面临远比国内更复杂的形势和更严峻的考验。一切尚在起步,互帮互助及抱团取暖显得格外重要。 -
南方周末中国公益品牌榜(2023)调研启动丨凝聚向善的力量,相信公益的长期价值
-
五万人在榕江县踢足球
“村超”为何而火? -
互联网公益千帆竞发,共益未来不止歇
从2008年至今,中国互联网公益在曲折和探索中走过了15年的发展路程,数据和成效直观可感。每天、每人、每地,共生、共长、共创,互联网公益从“他们”变成“我们”,善意在各处流动,汇聚形成普惠网络,不断拓展可能性边界,挖掘公益更多潜力,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
王振耀:公益人才培养仍有发展空间
王振耀认为,公益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公益人才培养的缺乏便意味着很多知识体系不专业,会阻碍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不系统、规模不大,则是目前公益人才培养的两大不足。 -
互联网公益丨陈红涛:“拥抱”新技术,让善更有力量
作为较早触网的中国公益机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已经逐渐摸索出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发展路径。作为该基金会秘书长的陈红涛总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互联网+公益”行动最大特征之一便是:从内心以及行动上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应用。 -
互联网公益丨寻找乡村振兴的一万种可能:他们在直播间和田地中奔跑
乡村振兴的环境里,藏着一个正在被优化着的“人、货、场”模型。当我们的脚步随着互联网公益向城市以外的土地延伸时,那里正在进行的探索,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可能:持续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互联网+乡村”的可能,乡村变得更好的可能,孩子们不再留守的可能……为了更好地观察互联网公益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化学反应,我们从案例出发,希望能够找到成熟的发展模型。 -
杨维东:高校基金会发展需要超越简单的筹资概念
作为高校基金会的资深研究者,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认为:高校基金会本质上是高校的基金会,高校就是其附属基金会的管理机构。但是高校基金会发展好坏,与其是不是高校内设行政部门,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
互联网公益|轻松筹于亮:建立可执行的规则、可互通的系统、可持续的作用场
健康的互联网公益生态是什么?在轻松集团联合创始人于亮看来,这与公益项目、捐赠人、平台、规范、生态等多个维度都有着密切联系,每一环节都关系着互联网公益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