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暂停三年后,陆生赴台交换重启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2所大陆高校发布了2023年春季的赴台交换通知,大多为985、211类院校,共14所;另有8所一本、二本院校。 在世新大学的选修课上,姜天媛作为唯一的陆生,总是撞上老师们讶异、好奇的目光,并在课堂上被提起。 与春季批次相比,秋季交换项目的竞争变得激烈了。姜天媛听说,自己的大学室友提交了秋季赴台交换申请,但在面试环节就被淘汰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日《南方周末》) -
监控学生一举一动、打分制造家长焦虑、诱导收费,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引争议
教育类APP不能成为“绑架孩子”的“工具”。 -
84岁陈方正谈杨振宁:直到回到清华,他心里的矛盾才算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讲做人的原则,立德立功立言,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是非常中国式的。”视频中,杨振宁如是说。 施一公在2023年4月出版的自传《自我突围》中提及,2016年,得知创办西湖大学需要募集社会捐赠时,杨振宁还特意将他引荐给热心于公益捐赠的数学家、对冲基金传奇人物詹姆斯·西蒙斯。 陈方正记得,2021年生日会上,杨振宁第一次说起至交邓稼先在1971年和他分别时曾给他留下一封信,信里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高职两年实习“卖课卖药”,毕业生将学校告上法庭
在两年的实习中,李明的主要工作内容分别为推销课程、卖药,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休息4天,平均一周工作时间48小时,月平均工资1400元。 校方辩称,“现代学徒制”与“一般校内授课为主、校外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不同,应另行遵照“现代学徒制”相关的专门法律规定、部门规章制度实行,该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早已通过教育部的验收。 -
河南三门峡34名教师称工资编制没着落,官方回应“目前全部在岗”
-
生源拐点之后的大学布局:高等教育规模第一大省河南新建11所大专
-
“拼妈”时代:一项基于179万人的研究表明,母亲越来越重要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调研里,关于母亲教育的数据都是欠缺的。即使是像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在内的机构,它们的代际流动指标中也没有囊括母亲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父亲的教育。” “消费文化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都注入了育儿焦虑。把底层社会的家长也‘卷’了进来,在孩子身上投入类似的消费,因为如果不参与到这样的消费文化里,他们可能就‘落伍了’。” “我是小孩的时候,几乎没听说过哪个朋友的父母会在睡前给他们讲故事,但等我们这一代人变成了父母,很多已成为妈妈的朋友都要给孩子睡前讲故事,好像如果不这么做,自己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
三个教育“拼妈”故事:谁为母亲的焦虑和牺牲埋单?
-
“很少有异想天开的问题,这与教育生态有关”
徐义刚最大的感受是,很少能遇到提出“颠覆性”问题。“这与培养乖孩子的教育生态有关。” 贺浪萍回忆,以珠三角为例,在推广教材时,“真正开课的只有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存在科学课由生物、音乐、美术老师来上的情况,甚至没有订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