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室同道合?一份包含MBTI的大学宿舍分配问卷背后
除了MBTI,被网友热议的问卷内容还包括是否打呼噜、说梦话、起夜、追星、“二刺螈”(二次元)等。 做了七年辅导员、带过1200多名学生的茹婧斐发现,大学生的宿舍矛盾问题越来越多,且趋向于在低年级爆发。 “现在孩子其实没有卧谈了,每个人都很忙,手机能满足自己很多的需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亲密度、融合度就会降低很多。” -
一次本不公开的学术不端自查
南方周末记者尝试联系前述公开发布通知的近三十所院校,其中,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和燕山大学接受了采访。 由于医学的学科特点,易出现学术不端问题,青海大学针对临床医学院的老师在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内所发的150多篇论文进行普查,而其他学科均为抽查。 从2018年开始,科技部每年陆续公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结果,2017至2019年各有一批处理结果,2020年有两批,2021年和2022年则公布了四批。 -
学者谈县域教育:要给没有能力进城的学生一定的教育发展空间
“有一次回老家,邻居小孩告诉我,我的初中班主任被学生打了,在教室后面擦眼泪。我读书时,她很威严,我非常尊敬她,这样的反差让人很震惊。”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地方财政不足以支撑公立教育发展。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指标,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育供给,处在多重压力之下。” “教育城镇化要以合理的速度推进,一方面要尊重自然流动规律,老百姓有能力进城、想进城,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人为因素推动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负债、维护成本高、学生适应难等问题。” -
打破出身论?上海民办高校毕业生可报考选调生
民办高校被包含在第三类“29所本市高校”之中,共7所,分别为上海杉达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兴伟学院、上海立达学院。 截至2023年9月,明确表示招收国(境)外高校毕业生的省份共有10个。大部分省份界定的学校范围,是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为准,并要求考生具有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 “之所以纳入民办高校,除了对本市高校倾向照顾以外,最主要是不以学校出身来判断英雄。”一位接近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和一轮针对性核查
根据冯喜良2021年的调研,大概有14%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其中70%左右是主动的,还有30%左右是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或在过渡期而“被动”灵活就业。 据2023年5月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至18.9%,接近总体的五分之一。 发现灵活就业生活与预期并不相符后,吴宣最终成为家乡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虽然坐班制限制了自由,但她“终于感觉进入了社会链条,不再那么焦虑了”。 -
教育部启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
幼儿园教师,过剩还是不足?村小撤并与否,有更好的选择吗?
每名学生每月保教费390元,一年收取9个月。政府按每名学生每月365元的标准,每年补助幼儿园12个月。当学生数量少于56人时,幼儿园无法维持运转。学生数量不少于115人,才能维持较好的运转水平。 原先撤并学校,是出于整合教育资源的考虑。撤并后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学生的上学距离更远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了。但如今保留了很多小规模学校,又有不同意见,认为学生不如在县城学校和乡镇中心校发展得好。 刘善槐认为,基于学生数量的公用经费标准不能满足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应当完善经费结构,保证乡村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
“鸡娃不如鸡自己”:人到中年,她们为何赴港读硕
刘雅茜表示,自己是211本科,丈夫是985硕士,“第一学历像一个人的基因一样,是没法改变的。我们没法接受孩子未来去上大专或者三本”。 “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种增长与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密切相关。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为期两年。 -
颜宁、石正丽等确认为院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