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版的话 | 我们欠教育一笔账
今天,我们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关注这个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话题。 -
首位博士说 | 于秀源:没有外在的需要,数学的发展会缺乏动力
高考数学难度提升,有利于将选拔人才的标准向逻辑思维能力强的方向倾斜,以配合当下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倾斜已经过度了,这是没有必要的。 数学构成了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当其他学科发展到一定的瓶颈期时,数学能及时为它们递上一把梯子,帮助它们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个人来说,数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和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
曾被撤并的乡镇高中,正在恢复办学
大多数恢复高中的乡镇均为县市的中心镇,经济较发达,较其周边乡镇而言人口更多。 恢复办学后,2023年廉江的普职比约为47:53,2022年则是45:55,“普职比的变化,意味着有更多初中毕业生能够入读普通高中”。 “与在县城改扩建高中相比,重新启用乡镇高中,直接利用原来的土地和校舍,可以为地方政府节省财政支出,也能降低周边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 -
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超过6万亿元
-
首位博士说丨童兵:理论的价值是推动实务的进步
要解决新闻学的发展问题,“需要心平气和地把问题摊开来、摆开来,有深入的分析,这可能就好了。” 学界自我欣赏的风气还是很重,这是不应该的。对此,学界应该检讨,应该去分析里面的原因。 新闻人要懂得自己的使命,最简单、最朴素的一个要求就是向人民报道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新闻,这是最重要的。 -
首位博士说丨林超民:研究历史才能看到未来
“方先生没有设定这些目标,他不主张急于发表文章,认为先要读好书。他说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炒冷饭,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 “我把读博士归纳为五‘独’俱全。就是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到见解、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中国历史是有其整体性的,在整体之内,不管出现几个政权,不管政治如何不统一,并没有破裂了整体,应当以中国整体为历史的范围,不能以历代王朝疆域为历史的范围。” -
中国人口第一大县关停50所幼儿园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考验保障能力
-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是什么? | 议教
想尽办法倒流到县中的,其实未必是有“进取心的孩子”,更可能是有“进取心的家长”。 转型完成的标志,也许就是未来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不会再感叹,到大学以后,和省实等真正的城里毕业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不在于县中本身,更重要的是历史变革进程中对于县域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和协调。 -
首位博士说|陈来: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都是我的立场
历史的走向正如他所判断,传统文化热持续至今。陈来却有忧虑:“每个时代每一种活动,当有人倡导的时候,就有人过度地把这些东西推向极端,这是值得警惕的。” “儒家的任务或功能,不是直接推动改革,而是提供和现代化改革相补充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来引导人的一般精神方向。” “我们要看到的是就业的多元化,大家都应该有多元的选择。至于选择躺平和全职儿女,一个原因是社会创造了这种能够让他躺平的条件,在生活上有保障。” -
当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决定离开县城
孟启平后来得知,和自己同批通过面试的五人,无一例外,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人也有海外留学背景,两人被一起分到县文广体旅局,“刷新了该局历史上的职工最高学历”。 作为人才引进的招聘方,王蒙并不否认,县城对人才的承载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般足够。曾有一名博士通过选调方式考入她所在的市区,但因为“干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其预期不符,最终没能留住。 “县城一方面需要人才去建设它,但人才真的来了以后,好像很多时候也发挥不了该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