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更新引进人才入户细则,全日制本科参保即可落户
-
海关总署:前7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0.4%
-
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复苏?
下半年不会有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尤其是专项债方面。关键是用好用足现有的专项债规模。 保市场主体很重要,要保证企业有业务可做。 政府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需求,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帮助它,市场主体的信心才会更快恢复,预期才会更快趋好。 目前来看,银行业按揭贷款数额确实很大,但是牵涉到在建房产的贷款就很小,基本都是存量业务而不是增量业务,房地产整体金融风险可控。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4日《南方周末》) -
把脉中国经济: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扩大
可以预见,更为谨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在未来出现。 -
国家卫健委:“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
郑州版纾困方案问世,4种模式“保交房”
统贷统还资金的支持范围仅限于郑州市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项目。 爆雷房企很难再被救起,但爆雷房企的项目会在“保交楼”层面得到充分的纾解。 -
深仲院黄郭勇: “让更多企业相信我们能真正解决问题”
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名册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一带一路”全覆盖,各国当事人都能在名册中选择自己熟悉的法域中信赖的专家担任案件的仲裁员。 最难还是公信力的铸造。公信力的铸造是要各国商事主体都相信大湾区的争议解决能够专业、高效、公平、平等、透明。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法域”能够充分用好这种差异性的优势,共同面向普通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 “我们现在提出‘双城两院三中心’。这给企业提供了‘两个法域、两个仲裁地、两个机构、两套规则’的独特便利。可以理解为,给企业提供两种不同的打法。” -
“一国两制三法域”,深圳国际仲裁院探路湾区法治一体化
在王桂壎看来,深圳国际仲裁院接纳1/3以上香港及境外人士参与其核心的理事会,有助于降低企业对仲裁机构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怀疑,独特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仲裁的国际公信力和境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近年来,王鸣峰观察到,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仲裁案件数量走高,重大案件和争议标的金额也在上升。“法律生态好了,案源才会越来越多。” “大湾区律师”不单指取得资质证书的港澳律师,而应有更广义上的合作和融入。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8日《南方周末》) -
房地产纾困项目对接商洽会提振信心,地产股大涨
-
保卫钢铁
周期性行业能否摆脱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