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绝不允许因疫情防控外因素对健康码赋码变码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各地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对相关人员进行精准赋码,不得‘一刀切’‘码上加码’。明确要求严格健康码的功能定位,不得擅自扩大应用范围,绝不允许因疫情防控之外的因素对群众进行健康码赋码变码。” -
疫情下的消费“密码”:对价格更敏感,饮料需求激增
2021年疫情好转,快速消费品销量相比2020年增长4.1%,创近四年来新高,但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却不及销量,仅有3.1%。“销售额的增长远远慢于销量,意味着价格的压力比较大。” 碳酸饮料成为消费升级和品牌高端化中最顺利的品类。数据显示,高端碳酸饮料在2022年一季度增长35%,表明消费者青睐更健康的无糖零卡饮料。 -
今日起,合肥暂停常态化核酸检测
-
空姐“618”直播卖美妆:选品、价格与隐忧
价格低廉、品牌形象适合美妆、航空公司信誉担保,容易取得消费者信任,当前航空公司的直播流量购买转化率水平高于腰部电商。 海航、南航等航空公司主要带货商家为“抖音全球购”。自建渠道对于航空公司而言需要投入资金过多,转型成本太大,特别是在营业收入缩水的情况下。 直播带货是一次有益的业务探索和创新的尝试,但很难成为疫情下航空公司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未来航空公司可以把直播业务和集团商城结合起来,通过积分来销售集团商城的商品,从而带动机票销售。 -
直播带货被“叫停”,网红医生何去何从
带货医生的主体来自二三线城市,大多在儿科、皮肤科、急诊科等“范畴很宽”的科室工作。“真正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一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做直播带货。” “目前形势并不明朗,还要看未来政策具体怎样执行。”有头部网红医生已从医院离职,专门从事直播带货;也有专注打造网红医生的MCN机构正被“釜底抽薪”,探求新的商业模式。 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除向门诊导流外,还有知识付费、付费咨询(在线问诊)和直播打赏等商业化形式。但医生直播的“红线”在哪里,如果在科普过程中涉及产品推荐怎么办,如果用户或患者要求医生推荐产品时如何应对,不少医生困惑不已。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迷药调查:电商频打擦边球,精麻药暗流涌动
尹某某在此案中使用的牛磺酸泡腾片并不具备催情与麻醉作用。牛磺酸在日常饮料中很常见,只能起到提神作用,而传统的“迷药”往往都是镇静催眠药物。 108起使用了“迷药”的强奸案分析显示,某二类精神管控药物出场率最高,其半衰期可达20-40小时,由于是癫痫与焦虑症的处方药物,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骗诊方式得到。 从购买渠道来看,“迷药”线上渠道占绝大多数,发货卖家称“很安全”,发快递时会将药丸包裹在衣服中,以服饰名义寄出,或混合在猫粮中,以零食名义寄出。 为了从源头切断迷药产业链条,除呼吁电商平台加大监管外,还应考虑引入共同犯概念的方式,加大对售卖“迷药”商贩的惩处。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仅两成多人喝奶“达标”,影响中国人喝奶的障碍究竟是什么?
-
武汉同济医院骗保案调查:手段“不新颖”,何以潜藏不露?
此次骗保主要手段包括串换和以次充好。串换即使用不能被医保报销的昂贵进口耗材,但记录为医保报销名录内的国产耗材,以次充好是用廉价耗材替换昂贵耗材,“两种手法都不算新颖”。 举报者之一为骨科耗材的供应商,亦有同济医院内部医护向上实名举报骨科的骗保行为。“之所以会如此严查、曝光,是因为举报者不依不饶,表示如果不给出结果,就要向更上层反映。” 基层医保机构监管大“三甲”医院时往往力有不逮。这既因为行政级别差异,也出于稳定地方医疗秩序和财政收入的必要。此次同济医院被通报,打破了部分医疗行业业内人士“刑不上大夫”的猜想。 -
首次!河北安徽陕西因过度防疫被国务院警示通报,释放啥信号
-
隐形眼镜断货:疫情下被忽视的“次生危机”
面对断货,有的隐形眼镜消费者重新戴上了框架眼镜,有的将目光转向发货地非上海或者还有存货的品牌,个别消费者甚至开始考虑近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 疫情影响隐形眼镜供应链之下,消费者更须谨慎选购,特别要警惕一些单价较低、颜色更丰富的“三无”隐形眼镜。“使用‘三无’隐形眼镜产品,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炎症甚至穿孔。” 随着近期上海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复工复产进程加快,积压在长三角地区的隐形眼镜订单也开始运转起来,进货和营业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