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官八年内给女儿现金近两千万:收钱的女儿有没有罪?丨快评
如果实刑贪污犯的子女,明知或推定知道父母的钱来路不正,能坦然接受,安之若素,即使够不上犯罪,也难称无辜,限制他们考公又有什么问题呢?公职是由纳税人供养的,理应对其有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要求。是个人都应该知道享受家人的犯罪收益至少是不道德的。 -
不受理“知假买假”,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丨快评
必须要承认,职业打假对于净化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惩罚性赔偿的激励,职业打假人也有更大的动机去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并向监管部门举报。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打假人实际上是监管部门的帮手。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去发现违法行为,比监管部门自己去大海捞针,效率要高得多。 -
“互换住房”有没有风险?理解年轻人对人性的乐观、对陌生人的善意丨快评
互换住房,其实就是“沙发客”换了个名称,也自有其生态位。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租着一个刚刚可以容身的房子,里面没有贵重物品与设施,身无长物,总之没有钱,因初涉社会还比较小清新,有对人性的乐观与对陌生人的善意,上述风险也不是个事儿,乐意让外地网友来住上一宿几宿,自己去外地也是如此这般,不亦宜乎? -
中小学流行“萝卜刀”惹争议:让孩子没有害人之心,比严防死守害人之物重要得多丨快评
“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家长与学校都不应过度保护未成年人,或是完全否定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可能一直将他们严防死守在无菌环境里,为每一丝可能的安全风险担惊受怕。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估风险,教会他们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否则,中文世界里就不会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的名言。 -
“身心灵导师”学霸猫从者如云:哪类人最容易被收割?丨快评
从朝阳区仁波切到“王林大师”到各种“身心灵导师”,这些人的套路与盈利模式是类似的:我知道你们面临精神危机、心灵危机与价值观危机,来吧,迷途的羔羊,迷失灵魂的孩子,到我的怀里来吧,把你们的身心交付给我,我这里有确定的终极答案。 -
刑事自诉小慧君诽谤立案:孙灏羽的“好运”可以复制吗?丨快评
孙灏羽的好运难以复制。要让诬告陷害者得到惩罚,需要降低诬告陷害转为公诉的门槛,只要被害人提出诉求,就应该转为公诉,由警方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
大同校园欺凌事件惊骇舆论场:未成年人施暴为何没有下限? 丨快评
成年人由于“脸面”、道德感或“斗而不破”的需要,欺凌可能往往是有限度的;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没有那么多顾忌,一旦施行欺凌,往往没有下限,足以惊骇成年人,令人感觉怎么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恶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另一面可没有那么美好。未成年人从欺凌走向性欺凌、性施暴,正是这一内在逻辑的体现。 -
求职大学生为拿offer将学历改为高中:民营雇主为何拒绝“大材小用”?丨快评
民营企业招人更看重的是“性价比”与“适配度”,单凭学历是没有办法“倚多为胜”的。如果招聘本科生学历应聘者的话,用人单位就要顾虑其他的风险,比如薪酬上的更高要求、应聘者是否“干不久就走人”、服不服管等。 -
家长花50万为自闭症儿子“经络重构”:业者涉嫌诈骗+非法行医丨快评
这家机构涉嫌的犯罪行为,也许还不止这篇报道中王先生等人的遭遇,值得警方与医疗监管部门进一步深入调查:这是一家有资质的合法医疗结构吗?所进行的疗法是经过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的合法医疗手段吗?施行治疗的人员有从医资格吗? -
山西大同涉性霸凌事件触目惊心:强制专门矫治应尽快落地丨快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行为但因为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追究刑责的未成年人,可以强制送专门学校的专门场所进行专门矫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