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捞服务员跳“科目三”引争议:从“特色服务人设”到事件营销丨快评
海底捞正是以不断迭代的特色服务,与消费者群体实现了双向筛选。近日热搜“女子9年花费近27万吃海底捞”就显示,比起那些“吐槽”甚至“报警”的顾客,海底捞更愿意筛选出“忠诚用户”,并借助一轮轮的特色服务与事件营销,强化这批顾客的忠诚度,服务好这个基本盘。海底捞打造自身异于其他餐饮品牌的人设,也是为了进一步制造更多的话题效应,达成事件营销的效果。 -
威慑“致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的违法犯罪行为,是阻断传播的有力之举丨快评
司法可以明确,如果当事人明知自己携带了艾滋病毒,不告知而与其他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就是恶意危害他人的行为。 -
深夜老人直播卖惨:不止是流量闹剧,应彻查有无灰黑产业链丨快评
类似“职业乞丐”骗局是对人的粗暴践踏,也是对公众同情心的无情消耗,更是涉嫌诈骗罪甚至是非法拘禁罪。往深了说,如果这种“深夜老人直播卖惨”也像“职业乞丐”一样成为一项挣钱营生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负向激励,甚至可能会鼓励更为凶残的犯罪团伙作奸犯科。 -
贺州交警警棍砸倒电动车:不应让暴力执法伤害政府公信力丨快评
在马路上进行的不当拦截行为,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交通事故风险,受伤害的不仅可能是被拦截的违法者,也可能是交警,或者是第三人。 -
博士举报医院套取医保基金:控费与反控费是协同进化的游戏?丨快评
使用医保时保持一定的自付比例,无关于医保基金充裕与否,而关乎医保基金能否得到妥善使用。这样的安排,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提供了一种激励与联动机制,大家大概率会关切自己的钱没有被医院多收,进而顺带关注到医保基金有没有被医院滥用。 如果参保者生了大病需要住院,那大部分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虽然医保基金来自大家的缴费,但混成了一个大池子,“吃到嘴里才是自己的”,形式上又表现为第三方付费,并不需要患者自己掏钱,这对患者来说就有激励给自己上更多更好的检查、治疗手段。 -
上海独生女继承两亿遗产被诉离婚?婚姻不应成为财富再分配的工具丨快评
现行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第1062条),这是缺省原则;只有在“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时,才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第1063条)。 成文法上的如此规定,旨在扩大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让离婚时经济弱势一方有更多的财产可分。问题是,当婚姻变成财富再分配的工具,婚姻与财富都变得不安全了。 -
母亲起诉儿子返还购房款:对家庭是一个警示丨快评
把孩子养大成人,作为父母的本分已经完成了,法定责任已经履行了。不能随随便便把自己的老本交给子女,主要资产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里。子女需要大额资助,可以明文的方式出借,规定本息与偿还计划,或者至少要明确父母有索回的权利,不要让子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可以予取予求的。 -
欠发达县1个在编身后1.8个临聘:转移支付保“吃饭财政”难以为继丨快评
如果能把公务员、事业单位年度考核落到实处,敢于像市场化的企业那样辞退光拿钱不干活的老油条,让编制带来的溢价归零,大家对考公考编就会更理性 -
女子编排“老头强奸孙女致怀孕”被拘留:可比照“老夫少妻”造谣案入刑丨快评
在2021年的“女子被造谣老夫少妻”一案中,涉事男子吴某某将女子与外公的祖孙合照造谣为“老夫少妻”。事发之后,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平心而论,吴某某造谣“老夫少妻”至多算得上是“不实信息”。事实上,哪怕“老夫少妻”是真的,也没有违反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任何一条法律,甚至连所谓的道德伦理问题都谈不上。相形之下,本案中当事女子的造谣行为更加令人发指,因为其所编造的谣言可能已经直接牵涉到刑事犯罪。 -
以自伤自残来控制对方也是家暴:应确认成年人自负其责原则丨快评
唯一正确的规则当是成年人而非任何其他人应该为本人的行为负责。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那司法实践通过每一个案件呈现的规则与法理,应该具备合理性、一致性与系统性,让人民群众产生稳定预期与公平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