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刘诗利,不应止于鸡汤叙事
人们热衷于将刘诗利“打零工仍坚持读书”视为美德,却回避了“他辛苦与奋斗一生,为何59岁仍要农忙之余流落他乡求搬钢筋而不得”的诘问。 -
蔡澜的人生哲学:展示出某种“无用生活”的可能性
香港社会以“狮子山精神”为荣。蔡澜是香港价值观的边缘者,人们讨论他,实际上却不重视他,最多把他视为繁荣社会的装饰。但无关紧要,他本人生活得好好的,没有任何风险之忧。这也是香港社会繁荣的深层原因。秉持边缘价值观的少数派,无需面对风险,至于其他努力奋斗者,当然也有出头的机会。 -
“单身税”引争议,日本催生“新招儿”会有用吗?
“单身税”背后隐含的假设是年轻人不生孩子是因为经济压力大,只要给予经济支持就能改变年轻人的生育决策,从而提振生育率。然而事实表明,破解少子化困局远比简单的经济假设复杂得多。 -
“工地大叔”爆火: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看见”
网络时代“素人网红”不再稀奇,话语权早已不再是某些精神贵族的特权,标签化的身份歧视早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刘诗利爆火不是消费苦难,也不是无意义的话语狂欢,而是又一次网络民主主义的胜利。 -
稳定币:金本位银行券的“数字复活”?
尽管美元稳定币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对美元的支持作用显著,但其解决美债危机的能力仍然有限,并面临不少挑战。 -
“工地大叔”现身新书分享会:无需给热爱阅读的人贴标签
我们依然习惯于用标签切割人群。人们习惯把知识精英的沙龙奉为圭臬,却对建筑工人痴迷阅读冠以“励志”滤镜。 其实刘诗利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喜欢读书的人,不需要被塑造成文化英雄,需要的是平等对待。不刻意拔高,也不轻蔑歧视。 -
整理国故,存亡继绝:评《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
《古代碑额书法艺术研究》将碑额放在历史文化、风俗礼制乃至世道人心的大文化背景下作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揭示的文化信息,如词约义丰,见识远卓而文字隽永有味。 -
主谓宾背后的博弈:从清华的“同意”到考生的“选择”
当国际高校以“期待与你共同探索”招徕生源时,“同意体”暴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短板。“同意体”“批准体”话术背离Z世代渴望的平等对话,引发“我反对录取”的戏谑反击。 -
如果十年后普高、本科学位过剩,中职高职将会怎样?
当前,部分地方存在不顾职业院校、民办学校未来生存,不考虑各类教育合理结构的规划,这是十分片面的。职业院校、民办学校的关停,也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不但会带来教育资源浪费,还会影响整体教育生态。 -
才子蔡澜:红尘繁华尽看透
打量当下年轻人的思想追求与生活目的选择,会发觉蔡澜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导师”的身份,重视自我感受与价值,拒绝被传统中沉重的那部分所绑架,在舆论压力下选择不配合、不合作,许多年轻人的自由姿态,在蔡澜身上都曾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