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明码标价”,有不如没有?
扶贫济困是一回事,欺诈宰客又是一回事,两者根本难以相提并论。对本地人和游客内外有别的宰客式“明码标价”,明显违反了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定价原则。 -
“数学不好也是病”,对数字不敏感的我与自己和解了
坦白说,作为一个文科生,虽说自己本身很喜欢而且更擅长文科科目,但还是不经意间遭受了一些“学不好理科,迫不得已只能学文科”的隐形歧视。这也许是我一直以来,明知不擅长数学,但总是羞于承认的原因。 -
“扫码就行”?便捷的手机扫码,成了老年人的包袱
面对各种不同的码时,他们的脸上总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奈——首先要搞懂每个码有什么功能,然后要学会不同的码的操作方式,最后还得多次在实践中应用起来,以加深印象。于老年人而言,这个过程过于繁琐和吃力。 -
大学生竞选班委:为集体还是为个人?
尽管是为班级作贡献,可是免不了站在舆论中心。如何把事情做得妥帖得民心,成为班委的必修课。 -
年过七旬的父亲,被困在手机“任务”里
年轻“老师”充满激情地给高龄学员们传经送宝,告诉“家人们”如何通过玩手机就能轻松月入四千。我爸在直播间问会不会是骗人的,直接被“老师”踢了出去。 -
带娃出行的家长,为何难以消除原罪感?
带孩子外出的我,心理上总有一种无法消解的原罪感,仿佛只要我们现身任何秩序井然的场合,就自带恐怖分子标签。一旦此标签因为哭闹等行为被坐实,一场成年人施以成年人的道德谴责极刑,就会马上降临。 -
从牌场上抢人,骑行的风慢慢地吹到了乡下丨回乡偶书
自行车成了家里的“抢手货”。吃过早饭后,我和我爸就要争夺这辆车的使用权。我问他,你咋不打牌去了?他回,有车了,还不烧油不费电,哪都能去,还看啥牌。 -
“万物皆可搭”,你和孩子是什么搭子?丨养儿育女
爱好和共同话题是增进了解、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那些亲子关系紧张的爸爸妈妈们,不妨开放心态,尝试探索并参与孩子的某个爱好,跟孩子其乐融融成为“搭子”。 -
“快去把驾照考了”,我的生活就像是NPC
大众眼中“理所当然”的程序,使我们不断进行着无意义的活动,不断遭受着潜移默化的束缚。 -
人情往来,成了我和爸爸吵架的重灾区
年青一代因为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对亲情的需求并不强烈,同时,我们厌恶透了虚伪的逢迎和暗戳戳的攀比,更想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无效社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