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更朋友圈三年后,我的手机里长出了另一片生活
那些需要斟酌的分组、精心修饰的照片、刻意维护的社交形象,究竟是为了什么? -
“你离了公司或者公司离了你,都不会完蛋”丨人在职场
只有先关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照顾好自己,才能够处理好社会关系,让一切顺利起来。 -
改正握笔姿势后,我手上的“陈年老茧”消失了
细想自己的人生有多少类似先前那样的“知错不改”,不过经历了这一次成功,往后我便有了“知错就改”的信心。 -
“两眼一睁就是刷视频”:大学生的专注力去哪儿了?
大学新青年在逐梦AI“幻境”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沉潜阅读,修养心神? -
“帮你算一下”:是谁比你更清楚自己?
我终究没有去“算”。一来可能是学生党舍不得那几百元,二来是偏信无人能真正地知晓。 -
“请帮我写一段”:“表达外包”后,我不会说话了
语言不再是思考的过程,而成了生成的指令。我们只需在对话框里抛出关键词,就能换来一整段完整的表达,再从中挑选出看起来“最不像AI写的”那几句。 -
找工作的老父亲,成了信息洪流中的一座孤岛
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年轻人都能够轻松在网上获取岗位信息。但我父亲这辈的人,却很少能够在互联网上便利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大多还是要依靠传统的问朋友、找关系的低效能方式。 -
拼单后同事没给钱,我决定克服羞耻去要账
这一次,我终于突破心墙,不再甘愿承受那些本不该遭受的内耗及羞耻。 -
从断然拒绝到主动学习:高考之后,孩子必须考驾照吗?
其实孩子在意的从来就不是考驾照本身,而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
当一个给孩子花钱“慷慨”的爸爸开始精打细算丨养儿育女
不过分节俭,也不有求必应,而是将孩子视为家里的平等成员,以理性的消费观来考量他的各项支出,这也是出于对孩子的负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