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能申请查询我的成绩细分吗?”当大学生们被绩点困住
那位拒绝捞人的专业课老师直言:“平时不刻苦学习,到期末为分数才来通宵达旦地看书,这种学习模式有很大问题,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极度不可取!” -
每逢“要事”必买衣,我到底买到了什么
选择穿成什么样去做一些事,是中年人可以办成的、为数不多的简约仪式和自我鼓励。 -
“虚”的社会实践活动,值得去吗?一名大学生的四年体会
“虚”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初步突破“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实践模式,在可行可及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桥接社会、铺垫后续协作的机会。 -
40℃高温下,家里人终于舍得开空调了丨回乡偶书
邻居问我妈,你家是不是开了一夜空调?我妈回,俺孩子开的,这天不开不行。邻居也说,不开不行。接着,她俩都说,这天气就别想着省钱了。 -
断更朋友圈三年后,我的手机里长出了另一片生活
那些需要斟酌的分组、精心修饰的照片、刻意维护的社交形象,究竟是为了什么? -
“你离了公司或者公司离了你,都不会完蛋”丨人在职场
只有先关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照顾好自己,才能够处理好社会关系,让一切顺利起来。 -
改正握笔姿势后,我手上的“陈年老茧”消失了
细想自己的人生有多少类似先前那样的“知错不改”,不过经历了这一次成功,往后我便有了“知错就改”的信心。 -
“两眼一睁就是刷视频”:大学生的专注力去哪儿了?
大学新青年在逐梦AI“幻境”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沉潜阅读,修养心神? -
“帮你算一下”:是谁比你更清楚自己?
我终究没有去“算”。一来可能是学生党舍不得那几百元,二来是偏信无人能真正地知晓。 -
“请帮我写一段”:“表达外包”后,我不会说话了
语言不再是思考的过程,而成了生成的指令。我们只需在对话框里抛出关键词,就能换来一整段完整的表达,再从中挑选出看起来“最不像AI写的”那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