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裘克安先生
等到会谈全部结束,会场中只剩下了裘校长和我两人,我在两张椅子上躺了下来。裘校长看看我,笑了笑说:“挺累吧?” -
孩子学音乐,疯狂烧钱,值不值?
有了可以一生守护的爱好,人生再也不会寂寞无聊。或许,这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学艺更好的盼望 -
众声喧哗的时代,专家学者应该如何走向公众?
近年来,一些专家和学者因为言论前后不一,屡被打脸,也丧失了不少公信力,去“启蒙”也少了不少可信度。 -
刘柠:“周边”的逆袭
近年来,“周边”在本土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出现的频度陡增,但所指已发生变化,既非地理概念,也与媒介本身无关,而是某种媒介衍生品的代称,如文具、马克杯、帆布袋等,实际上是一种品牌宣推手段。 -
曹聚仁推崇刘继庄
曹聚仁非常推崇明末的刘继庄,认为他的学问比鲁迅兄弟还要好。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26日《南方周末》) -
书信中的张潮
张潮屡试不第,转而经营盐业治生,以读书、著述、刻书为乐,在清初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26日《南方周末》) -
74岁的村上春树和他的108件T恤
村上与众不同的心像,使得他能在习以为常中发现古怪,并用古怪重新定位与“正常”世界的关系。所以他古怪地收集各种针织品T恤,因为在他看来这其中织进了时间与记忆,融入了态度与温度。 -
宋庆龄之父宋嘉树、何香凝之父何炳垣的国籍
宋嘉树加入葡籍、何炳垣加入英籍,不必过度解读。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有不少加入所在国国籍,只是为了行事方便,不妨碍他们为中国做贡献。 -
读徐文堪先生著作三种
从这里我看出自己与徐老师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徐老师每一步都踩得踏踏实实,所以他不大会打湿自己的衣衫。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张爱玲为何把鸳鸯唤作鸭——读《唐大郎文集》札记之一
以张爱玲的聪明,不可能不识鸳鸯;她笔下另有深意,唐大郎未能悟出。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