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与乌皮靴:探寻“光影世界”之外的李白
“李白其实在大唐没有固定的居处。”西安博物院教育专员毛静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历史上,“长安不是他(李白)的久居之地。” 谢安建功立业后的东山之隐,令李白倾倒,“明月”成为李白平生追逐的理想化身。 -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
跟文物贩子赛跑十年:她用镜头抢救山西明清乡村壁画
别看她现在成天往村子里跑,瞧着灰头土脸,但她说其实自己最爱打扮,以前做时尚旅行杂志,喜欢漂亮衣服,最初爱上壁画,也是因为壁画的美。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要用到钱的文物非常多,村庙里的壁画,似乎还排不上号。 -
从“局外人”到“第一个人”:加缪110周年诞辰
如果说本雅明和茨威格之死划下了昨日世界的精神界碑,加缪则将写作的起点,奠立在战争与战后的废土之上。 令人唏嘘的是,加缪这样一位一直属于进步阵营的作家,因为在某些议题上更温和,或者不追随某一原则、教条,提出了个人的理解和判断,就被斥为保守。 -
地理学家段义孚的终生追问:我是谁?
“如果离开了宇宙,或准确地说,离开了和谐自然和人类极致成就所带来的喜悦,我的人生将变得悲惨,活不下去。”段义孚列举了种种人类的悲苦,“但是,我却不愿久待在那些阴影里……”他相信那道光、宇宙之美,世界的美与善。 地理学就像一条道路,让他通向对自身和人类生命问题的理解。 -
当世界科幻大会来到中国:“许多超出以往经历的东西”
“对于美国的科幻作品来说,很多读者都是灰头发,也就是中老年人才会读科幻作品,但是中国相反,年轻人更喜欢科幻作品。这是我的困惑,是什么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科幻?”罗伯特·索耶在成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你们把科幻变成产业,感到非常震惊”,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表示,在北美做这些事情的可能是出版商,科幻就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没有长期规划的一个事业。” “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创造者社区的精神,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这是文化传统赋予它的东西,不是能够随便取代或复制的。” -
邱礼涛:香港电影打工人
即使香港电影光景最不好时,都有人找他拍戏。“说数量,以前少一点,但是也不少,也不少的意思就是我接不完,我还是有一些要推。但是这几年找我拍的都是大制作,差别在这里。” 为什么一直保持这么强烈的拍片动力,邱礼涛的答案常常是在片场充实,感觉在“活着”。 -
林旭东谈中国纪录片三十年:不只说发生了什么,还要讲到为什么
-
对话许知远:梁启超和他诞生150年后的世界
“梁启超和我隔了一百年,他是1873出生,我是1976年,可能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呼应。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剧烈转型、进入现代世界的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个精神世界的代表,他广泛的社会参与也提供了样本的丰富性。” -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丨钱伟长110周年诞辰
他最后一次在学生面前讲话,是2005年的上海大学毕业典礼,钱伟长送出一句座右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